历史人物
揭秘清朝的“三大奇案”,而且都和科举有关
1491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 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随后到隋唐至两宋都没有大的变动,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所变化,那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府县考、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府县考试,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 ,是科举功名中最低级的一等。
乡试一般是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书生学者如果能中举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才是真正意义的“古代高考”,殿试一般由 亲自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 。
史上第一位状元究竟是谁现在已无考证,但最后一位状元史书却有明确记载,他就是清 三十年的新科状元刘春霖。据说刘春霖开始并不是状元,第一名是广东人的朱汝珍,当时“垂帘听政”的 对 超、 这些广东人的造反很是憎恨,因此很反感朱汝珍。再同雯朱汝珍名字里边有一个慈禧最讨厌 的“珍”字,一进把他撤掉了。再后来,慈禧看到刘春霖,认为这个名字很吉利,于是便把他定为“状元”。然而刘春霖“离奇”考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内忧外患的清廷下了这样一道命令,4个字:停止科举。
清朝不光废除了科举制,而且还发生了许多奇闻轶事——三大奇案。
第一件轶事:“高考”佳话案。
相传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湖南临湘名士吴獬与 之孙曾重伯、名门公子魏候平等同住一弄。他们平日里哪里有机会这样畅叙欢情呢?他们携带的茶肴、原料都是较好的,但“五更鸡”的火太小,只宜煲粥、焖肉。
有一天,吴獬在桌板下煲了一锅火腿金钩鸡松八宝粥。三个人聊天聊得高兴,曾重伯把脚一伸,一锅已煲好了一个时辰、眼看就要进口的香粥,倾得钵底朝天, 。三人又恼又笑,吴獬乃填《踏莎行》一阕以记其事:“篮重腰酸,人多屋小,今年又作同林鸟。曾 北魏中央,谈天直到东方晓。金铸缘空,纱笼福早,荆山自是知音少。若言把握在人为,眼前稀饭全翻了。”
后来,吴獬名列这一科第一名,成为“解元”,曾、魏亦均高中,传为士林佳话。
第二件轶事:“高考”失意案。
任陕甘总督时,因当时是陕甘合闱考试,甘肃秀才赴陕应举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准朝廷创设甘肃举院,甘肃的考生从此不用长途奔波参加“高考”了。
兰州人秦霖熙就是分闱后在该院中试的举人。后来,秦霖熙中了清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进士后,将要参加保和殿皇帝的殿试,决出状元。主考官很是赏识秦霖熙的文采出众,正巧恰逢左宗棠由陕甘高升 之际,为了显示左宗棠重视教育,育才有方,已决定选荐秦霖熙为本科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就是状元,并嘱咐他在殿试时,试卷务必祥审细酌,坚持到最后交卷。
当时,因考场深广,透光不足,应试者均要自备小蜡烛,以便傍晚照明。秦霖熙很快就把试卷答完了,想起主考官的嘱咐要他延迟交卷,于是就燃起蜡烛仔细核查卷面,结果不慎碰到了蜡烛,卷面被蜡液污染了。主考官见了,顿足叹息说:“此卷万不能上呈,呈则犯考规,有忤上之罪矣!” 秦霖熙听得此言,惊骇万分,就袖起卷子怏怏而退。
由于秦霖熙一时不慎污卷,考场失意,而错失良机,失去了中状元的机会。此后,他淡薄科名,致力于医学,实践了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誓言,终成为甘肃一代名医。
第三件轶事:“高考”舞弊案。
历朝历代,对“高考”舞弊者,都是严惩不贷的,就拿清朝来说吧,那些被处理,甚至死于“高考”作弊案的大小官员,真的不计其数。
清朝 年间,俞鸿图担任湖北乡试主考官。按规定主考官是不准带家属的,但死了老婆的俞鸿图刚娶的年轻媳妇 ,施展媚术留在俞鸿图身边。俞鸿图有天酒醉在林氏面前泄题,中了林氏的圈套。泄露的考题被林氏和情夫高价售出,事情败露, 闻之 ,下令将俞鸿图就地腰斩,以正视听。
事后雍正听说俞鸿图腰斩时的惨状,目不忍睹,动了恻隐之心,决定“由今始,废除腰斩刑”。俞鸿图拿生命废除了从春秋时代开始一直实行到雍正年间的腰斩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