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朝时期的一百万两白银有多少在当时能养活军队多久
4722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 一百万两白银,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影视剧《铁齿铜牙 》中,纪晓岚设局让 一顿饭花出去一百万两。剧中的和珅是 ,心痛银子却又不愿承认自己落于下风。那么一百万两白银在 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让家财万贯的和大人都觉得肉痛不已呢?
封建社会的阶层分化总是十分明显。先看官员收入。清朝的文官收入远高于武官。据史学家研究,清代的养廉银是官员俸禄的十倍至百倍,此处便以养廉银为例。
《清朝官员年俸》显示,一品文官一年的养廉银高达16000两, “高薪养廉”的说法自此而来。官员俸禄随品级递减,到了七品知县,养廉银便降至1200两了。武官们就没这么幸运。(官员养廉银随地方会有变化,这里只做参考)
一品武官的年俸略高于文官,养廉银却只有区区2000两,相当于四品知府。七品武官的养廉银甚至不到百两。再说百姓。马嘎尔尼访华后曾透露,清代后期普通的四口之家,每家年收入是32两银子,支出则有35两银子。
其中百姓的生存状况我们暂不讨论,毫无疑问,百两白银于普通人家来说已属大额。更有学者表明, 年间的20两银子便足以购置一间京城的房产。至此,我们大约能够理解,一百万两白银在清代的个人眼中是怎样一笔巨额的存在。于个人如此,百万白银在军队中却没有那么经用了。
这里我们简单分析清朝的军队制度。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国家经制军队分为 、 两个体系。八旗有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24旗。除去支给将领的俸银、禄米、养廉银等,八旗、绿营兵丁均按月支领饷银与兵米。
当时的国家财政相对充裕,军费开支也正常。八旗军队合计有20余万,不同年代有所波动,绿营军队在 年间数量最多,达66万。虽然每个军官的奉饷并不丰厚,但由于兵额过多,日常养兵费却已让人乍舌。
北大核心刊载文章中写到,光是八旗和绿营的日常俸饷开支,每年便需“两千数百万两”,以清代财政收入最高峰的乾隆五十六年为例,史料显示,这一年中央财政收入为四千三百五十九万两,支出为三千一百七十七万两,仅军费便消耗国家财政收入总额的近半。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在清朝前期的100万白银能抵不到5万人军队一年的开支。
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和绿营军队长期处于纪律涣散、训练松弛的状态,当年的虎狼之师已不复骁勇。新的部队种类登上历史舞台,这便是清朝中后期承担大部分军事战争的勇军。
勇军由来已久,清朝早期便出现乡勇,其多由地方召集,辅助八旗、绿营等正规军作战,类似现今所称的“临时工”。勇营士兵的粮饷都是由主帅发放,其私人属性较强。我们以名声最盛的湘勇为例。
湘军最高峰兵力达30余万人,其中曾国藩直属部队约12万。这里不得不提到以曾国藩为首施行的湘军筹饷制度。据悉,勇军的军饷一度达到绿营军的两倍之多。一改先前“薄饷多兵”的错误方针,曾国藩以高军饷、建粮台等举措稳固了军心。
《1853年到1864年湘军粮饷制度考》中统计, 八年至 三年,湘军总计筹款一千八百五十四万两白银。欠饷的情况我们暂且不计,每年湘军的军费支出在三百万两上下。由于地方军队过多,当时的湘军数额已无法考证。
从已知资料来看,1864年即咸丰十四年,湘军攻打天京时总兵力达到12万人。据此我们粗略估计,清朝中后期的100万白银能养大约3万人的军队一年。
甲午之后,朝廷以至民众无不喟叹旧式军队的无用,建设新式军队之议浮嚣尘上。军队裁兵 阔斧,近代化的新军应运而生。清政府推行军制改革,着力编练新式陆军,新军薪饷政策日趋完善,其饷额水平也有了制度化的提高。“新军士兵每月不仅可以结存部分饷银寄送家属,亦可存下少量银两。”
军费的投入不仅在于饷粮,还在于现代化的军事建设。以北洋军为例,其武器装备全部采用洋枪、洋炮,在结构、制度等方面基本都仿照当时德国军队的编制。
申学锋先生曾在文章中举例, 三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约为两亿六千万两,军费支出一项即达一亿余两,占岁入的近百分之四十。可见当时的政府倾力投入推动军事近代化进程。
到了清朝灭亡前,各类军队的总数超过100万人。也就是说,算上军队所需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晚清的100万白银只够万余人的军队一年的消耗。
清前期,政府还处在重文轻武的历史阶段。到了自编练新军后,武官及军人的收入有了较大变化。正如皮明勇先生所言:“清朝传统的武官对文官法定收入的逆差已经彻底改变为顺差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