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我国汉朝是怎么评定官员休假时长的?制度越来越完善
3559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我国 是怎么评定官员休假时长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于古代的古代的劳苦大众来说,或许谈不上"休假"一词,但古代的官吏还是可以享受这些福利的。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史,存在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各个朝代之间的休假制度也各不相同。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起步阶段的秦汉王朝,其在很多方面都有开创性的建设,休假制度当然也是其制度文化的一种。那么,秦汉时期的官员是怎么休假的呢?
官员俑官员休假汉在秦制上发展完善,五天可休一次假更人性化
在秦朝是不存在所谓"休假"制度的,那时候的政府公务员比较辛苦,一年到头得连轴转。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不可以休息,秦代的官吏如果家里有事是可以向上司请假,这一形式称为"告归"。
《 ·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 时,常告归之田。"
该文段的意思是 在秦朝治下担任泗水亭长的时候,在农忙时节经常请假回家忙农活。
农忙是告归的理由之一,其他诸如婚丧嫁娶等事情,官吏都可以申请告归。
刘邦影视形象
中国古代休假制度的形成,是在汉朝完成的,《汉律》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休沐的本意是沐浴,古代不分男女都会蓄发,而头发的长度往往能达到数尺之长,这么长的头发自然不好打理,往往清洗一次就要花费好多时间。
于是,为了体现对官员的关怀,官府便明文规定,每五天给官吏们放一次假,让他们回家打理个人卫生。
《 ·汉纪》记载:"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三署诸郎亦然。"
中朝官是指内朝官,是自 以来设立的用来辅助 决策的智囊团,其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相对应,两者不是一个系统。
三署郎是指五官署郎、左署郎、右署郎,都是九卿的光禄勋的下级官员。中朝官和三署郎都是五日一休沐,其他部门的休沐制度各不相同,比如一些需要长期在宫城值守的中朝官,他们是"十日一休沐"。
中朝官如此,外朝官又如何呢?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按制度是"五日一听事",也就是每五天参与一次朝会。
古代的朝会不是每天都进行的,以朝会的繁琐程度,如果每天都进行,皇帝和百官都得神经衰弱。因此,在汉代,朝会是每五天进行一次。
而在不上朝的时间里,也不会要求官员每天每时每刻都待在衙署里,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事务,安排好手上的活,可以随时去办自己的私事。
高级官员如此,地方官员同样享受休沐制度。关于地方官员的休假制度,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按五日一休沐的方式来休假,工作期间全天候都得待在官署;其二是"打卡上下班",下班就回家,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休一次假。
这样的休假方式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的地方官吏就职的地方往往离家动辄百里,乃至千里,比如汉代委任到河西五郡的官吏,都是从内地调派过去的。
官吏长途跋涉去赴职,如果是官员还好,可以有独立的官舍,就能让家属随行,其妻子可以"居官寺舍"。但如果是吏员,就只有集体宿舍,家属不能随行。
如此一来,基层吏员都是夫妻异地分居,家里也照顾不上。《盘中诗》曾云:"吏人妇,会夫稀......出有日,还无期。"
由此可见,汉代的地方吏员一旦供职则山高水远,根本顾及不到家里,因此定期归家就很必要。
但如果按五日一休沐的制度,在本地供职的吏员还可以每五天回一趟家,远在边疆的吏员就比较难受了,一天时间还不够他做回家准备的。
因此,汉代的休沐制度实际上是比较灵活的,官员可以选择平时不休假,然后将这些假期攒起来,到时候休一个长假。秦汉官员请假按功劳评定,节假、年假与事假,最长放三年
除了休沐之外,汉代的官员还享有一些其他节假福利,主要是节日休假、长期休假以及丧假。
汉代的时候,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多,或者说与现在不尽相同,人们主要庆祝的节日是夏至、冬至、伏日、腊日、元旦、上巳等节日。
至于汉代为什么格外看重夏至与冬至这些现如今不怎么重视的节日,是和古人的文化观念有关的。古人认为"冬至阳气至动,夏至阴气始起",因此在这些日子里"不听事",而且会放五天的假期。
所谓"伏日"是指三伏中用来祭祀的那一天,古人认为这一天"万鬼行",因此不适合出门,所以全天都要待在家里。
而腊日是一年的年尾,在这一天国家会举行大祭,全国上下都可以摆酒设宴,纵情欢庆,因此不用办公。
这里所说的元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是不同的,我们今天所过的元旦节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为了与国际接轨,因而采用西历,这才以西历一月一日为元旦。
在汉朝之前,夏历以一月为正月,殷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历是十一月,秦朝规定每年的十月是岁首,十月初一是元旦。
而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将其改为正月为岁首,每年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在此之后,汉朝也会庆祝元旦,并在这一天给官员们放假。
是古代"祓禊"的日子,就是在水边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来消灾祈福,一般都在三月上旬举行,在这一天,官员百 可以前往进行休闲活动而不用上班。
除了节假日,汉代的官吏还可以有长期假日,这被称为"告"。所谓"告"就是请假,这一制度其实是对秦代"告归"制度的继承。
也就是说,这种假期不是国家法定的假日,而是要官员提出申请才可以享有。而告又分为"赐告"与"予告"两种,所谓赐告是指"得去官家居",而予告是指"居官不视事"。
予告是一种优待,能够享受予告的官员得是那些有功劳,或者在连续三次的官员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等的官员。
获得予告的官员保留官职,然后可以回家休假,但也有时间限制,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
按官阶,距家远近不同,皇帝近臣可以享受六十天予告假期,其余的则只有四十天,那些离家两千里以上的官员可以享受八十天的假期,并且两年只有一次。
赐告与之类似,主要是官员在生病时才能享有,一般也是三个月,在此期间官员不再担任职务。赐告如果超过三个月,一定得要皇帝准许, 时期的牟林就被光武帝赐告一年,最终病死在家中。
而享受予告的官员要是超期休假,其大概率会被罢官。此外,如果官员的属吏做事不尽心,或者犯了什么错,其长官可以让其"长休告",也就是无限期休假,基本上就是免职了。
除了休假,还有丧假。在中国古代,朝廷非常重视孝道,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一般都要"丁忧",父亲去世称为"丁父忧",母亲去世称为"丁母忧",而且一旦丁忧就是三年。
这一规定一般都是强制性的,如果朝廷对那个官员非常重视,不希望其长期离职,便会由皇帝出面请他留任,谓之"夺情"。
的 在父亲病逝后因为不愿意离职,主动策划了对自己的夺情,结果被政敌抓到把柄,结果成为其罪名之一,可见古代对这一制度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