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朝灭亡真的是因为小冰河造反的吗这一时期持续了多少年
390
很多人都不了解 小冰河期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后,三十多年中,我国科学界对历史气候的变化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也使得我们对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了更多精确的认识。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历史上的战乱与和平存在着周期性波动,之所以会这样与气候变动的周期密切相关。
而我国古代学者对此早有精辟的见解,宋人袁文在他的笔记《瓮牗闲评》中曾经评论:“寒气太盛,此乃北方兵起之兆”,旱灾、蝗灾、瘟疫,天下大乱、朝代更替这样的灾难对当朝帝王固然是厄运,老百姓更是在劫难逃。唯有对那些历史上的英雄,灾难岁月却是机会,是幸运,是他们 的日子。 末年,寒冷、旱涝无常、黄河频繁泛滥,不但造成了“人相食”的饥荒,而且引发了灭绝式的“大疫”,于是“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各地的盗匪“拥兵据地,寇掠慎重,天下大乱”。 年少时历经苦难正是缘于元末的乱世,而朱元璋大业的成就也得益于乱世。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先是痛失亲人,流离失所,然后投身战争,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军队。经过十五年的征战,朱元璋的大军终于攻入了大都,赶走了 ,成就了明朝大业。
十四世纪的气候灾难“奇迹般”的摧垮了曾经称雄于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当朱元璋在中国的战乱中异军突起之后,气候又奇迹般的开始好转了,气候的好转为朱元璋带来了好运。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初期即大约在1350年至公元1400年左右的这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陆的平均气温回升,并在短期内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气候环境的好转,灾害减少,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朱元璋本人是贫农出身,幼年时的缺食少穿、四处流浪的悲惨经历使他对粮食和农业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理财之道,莫先于农”这对于朱元璋而言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最切实的体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不失时机地推行一系列的政策,促进生产、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几十年的 使朱元璋有条件大兴屯田,减低赋税,发展生产,为明朝初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历史上的乱世英雄并不是都跟朱元璋一样的走运,比如 末年也是因为气候的灾难导致了汉王朝的崩溃,但是汉王朝解体之后气候却继续在恶化,于是中国陷入了长达四百年的动乱。先是 的分裂后来是 对峙,直到公元六世纪中国气候才开始从寒冷的低谷中开始回升,这也才有了后来 的统一和 的盛世。总之,朱元璋大业的成就得益于气候灾难造成的乱世,但是如果灾难性的气候环境一直持续下去元朝末年的历史也许就会重写。
朱元璋的低税、屯田、移民等政策无疑是对人口增殖的激励,这对元末战乱后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空间。然而朱元璋这一系列的政策却最终导致了明末的“人口灾难”,所谓人口灾难大多数情况下是气候灾难的一种表现。在气候适宜时期,生产发展食物供应充足,人口就会增加;但是当气候恶化的时候,增长了的人口就会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就会形成人口过剩。对于中国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传统农业来说,人口增加似乎意味着土地效益的变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人均耕地的减少。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国耕地的总数达850万余顷,当时的人口为7270万人,人均耕地是11.7亩。经过二百余年的不断开垦,到 三十年(公元1602年),全国耕地的总数居然增加得到了1161万余顷,而这时全国的人口大约超过1.8亿,人均耕地为6.45亩,下降了45%。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则是,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是缓慢的,农业收成更多的是依赖于气候条件,那么什么气候条件会导致灾害呢?只要是不合常规的冷暖干湿变化就是灾害,在该下雨时不下雨,不该下雨时不住地下雨就是灾害。农业生产从所种植物的品种到耕作制度到耕种与收获的时节都必须与地理环境和气候节令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土地的潜力,获得应有的效益。
据气候学家研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每变化一度,粮食作物就相应有10%的变动,就是说如果年平均气温降低一度,粮食就可能减产10%,而降雨量的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则更为明显。明朝后期,气候开始逐渐恶化,温度降低、雨量减少,这导致了农业产量的大幅下降,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社会危机则更加严重了。长期的人口增长使得干旱贫瘠的土地承载过重,人口增加,粮食却在减少,因此极大的降低了这一地区的抗灾能力,再加上土地兼并等社会因素,农民即使是在正常的年景也只能糊口,一旦遇到灾害生存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正是因为遭受了低温和干旱的双重打击,使这一地区高密度的人口资源转化成了人口压力,最终使明朝陷入了覆灭的境地。
这些密集的发生的灾荒对于明朝的厄运来说仅仅只是个序幕,真正的灾难是在17世纪中叶发生的。在明初半个世纪的温暖期过后,从15世纪开始气候在起伏中逐步下降,到了明朝末年气候剧烈降温,达到了近一千年来的最低谷。降雨量也急剧减少,大旱频频发生。 年间,旱灾之严重、之普遍、之持久、之惨烈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中国北方地区尤为严重。陕西、河南及华北大部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连续大旱。
这些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以说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而之所以发生这样剧烈的气候变化是因为“小冰期”的到来。从全球变化的历史来看,在公元十四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前大约500年时间。欧亚大陆乃至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一个寒冷的时期,这个时期通常称之为“小冰期”。这个寒冷的时期覆盖了我国明清两代,所以在我国又称为“明清小冰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