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五德终始说”是什么?“五德终始说”是什么时候兴起什么时候落幕的?
4103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 说”是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当我们提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总会主动联想到 奇妙的阴阳五行世界。其实五行与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联系,五行学说应用到政治产生了五德终始说。与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五行与五德终始说
春秋数百年的兼并战争后,进入战国时代,只剩下几个大国争雄。此时, 都推出了自己的学说,向各个国君兜售。到了战国末期,由于争霸战争的推进,各国认为原来“王”的称号已经无法代表其地位,各国先后率自称帝。在这样一个帝制运动的时代里,急需一种为其服务的思想。齐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应运而生。五德终始说的核心“五德终始”源于我国历史早期的“五行”观念。
(邹衍)
五行观念产生的具体时间现已不可考,但它与中国先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交通出行、图腾崇拜均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材料不足,导致学者对于“五行”最原始的指代争论不休,。但《逸周书》记载, 回答周武王问题时曾讲道:“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因此西周时期,“金、木、水、火、土”被视作五行应该没有疑问。五行被认作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础物质,他们相互之间既可以相互克制,又可以相互衍生。
邹衍利用五行相克的学说,结合了传统“阴阳”观念与天人感应学说,建构起一套合法解释权力更迭的思想。他首先将五行学说运用到王朝变迁上。他指出: 为土德; 黄帝世系,所以夏为木德;商克夏,商为金德;周克商,周为火德。将来代替周王朝的,必定为克火的水德。那么德运之间为何会转换呢?他说是因为君主的不道德行为。如果君主有不道德行为,神龙、凤鸟、麒麟等吉祥的生物就不会出现。同时,将会出现许多吉祥的预兆在新君诞生的地方,这种现象叫做“符应”。新的政权建立后,要根据其所属的德运制定相应的政策。
二、从“五德相克”到“五德相生”
是第一个采纳五德终始说的君主。周王朝死而不僵,虽早已失去权威,但是撑过了 才被秦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为营造代周的合法性,秦始皇便利用了五德终始说。他承袭邹衍的说法,既然周为火德,秦代周,则秦为水德。水对应的颜色为黑色,所以 尚黑,宫殿服章以黑为主。此外,他杜撰了在西周灭亡,王室东迁之前, 在打猎时曾遇黑龙,这是上天指示秦代周的征兆。但秦始皇抛弃了邹衍学说中关于道德的部分,反而把水性阴冷作为自己实行严刑酷法的借口。
(秦始皇 影视剧形象)
秦暴虐而二世而亡。高祖刘邦建立 之后,认为秦统一的15年仍是战国的余音,自己才真正终结乱世。所以刘邦也定汉为水德,仍尚黑,袭秦之服章制度。到 时,情况发生了改变。汉武帝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 ,他与秦始皇保持高度一致,穷兵黩武、 ,除了四处征伐、封禅求仙,在定德改制这件事上必然不甘落后。在董仲舒理论构建的协助下,他承认秦水德的存在, 秦,为土德,色尚黄。但董仲舒是儒家的传人,他在邹衍的基础上,强化了五德终始说中的道德约束,强调天人感应现象。从而借天来警戒和约束君主,促其实行仁政。
(汉武帝雕像)
西汉中期以后,由于武帝朝国力严重的消耗和社会矛盾的积累,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由于同时出现了许多地震灾异。这些情况让很多人认为汉运到头了。儒生 认为汉帝应禅位于贤人,他指出“汉为尧后,有传过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 帝位,而退自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他运用董仲舒思想中的五行相生学说,重新排定了德运顺序,即尧为火德;火生土,舜为土德;土生金,夏为金德;金生水,商为水德;水生木,周为木德。因此,汉承自周,汉为火德。汉家为尧后,尧有禅让的美德,因此应当主动让位。
西汉末年, 进行改制,汉家尧后说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让刘歆将这一理论丰富与发展。刘歆将秦也纳入体制,但将其归入闰位,认为秦不是正常王朝传递中的德运。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在起兵时,曾利用谶纬《赤伏符》中的说法:“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把自己比附为火德的继承者。因此在 ,刘秀正式肯定了汉为火德及五德相生的学说。汉家为尧说也被认为是至理。我们因此经常会听到“炎汉三百年”的说法。
三、五德终始说的落幕
自东汉确立五德相生说之后,从魏晋 到隋唐,无论是胡人建立的 北魏等北朝政权,还是东晋以后 、齐、梁、陈等政权,甚至到了大一统的隋唐大帝国,乃至五代赵宋,都以五德相生说作为自己政权合法性的依据。与此同时,无论是权臣篡位,还是武力夺权,在政权转移时都要表演一场禅让的闹剧,来 地说明自己政权源自前朝皇帝的主动让贤。五行相生说与 相配合,制造了中古历史上一个个赤裸裸的谎言。
(欧阳修 画像)
但到了宋代,这一政治理念受到挑战。宋儒兴起了一场关于“正统”问题的大讨论。诸多观点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出自欧阳修。欧阳修在其《正统论》中指出“凡为正统之论者,皆欲相承而不绝。至其断而不属,则猥以假人而续之,是以其论曲而不通也。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在欧阳修的建构中,强调政权来源的正当性。在五德终始说下,强调政权来源的合法性,即政权某种关系上与前代王朝有一定联系。五德终始说下,各朝都在与前朝的继承关系上做手脚。为了求得王朝德运之间的连续性,不会过分从道德层面考虑得国途径是否正当。且宋儒尤其强调夷夏之辨,传统政权将胡族建立的政权也纳入五德的系统中,使是他们绝对无法接受的。
五德终始说最终随着 的灭亡一同被埋入坟墓。尽管有儒生一直向蒙元统治者上书推演德运,但一直没有没受到蒙元统治者重视。蒙元统治者不接受五德学说,固然有其出自少数民族汉文化认知低下的原因。但从其大量接受吸纳 制度的角度来看,其否认德运的原因,主因应是经历宋代大规模关于五德的讨论,人们对于五德终始说的信仰已不是那么虔诚。
(朱元璋 画像)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已经完全不在意德运的传承,反而是强调自己取得政权途径的正当。他指出“盗贼蜂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域。当是时,天下已非 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清 帝也指出“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可见到明清时期,皇帝的关注点已经从继承前代皇权的合法性转移到自己获得政权的合法性上。
文史君说:
“五行”产生于我国先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战国之际邹衍利用其衍化出五德相胜说,为战国争霸战争服务。秦始皇第一次利用其强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汉承秦制延续了排定德运的制度。但西汉董仲舒、 、刘歆父子对这一制度进行反复演绎,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德相生说。经历 和 反复的王朝更替,五行相生说取代了相胜说的地位。从汉到宋,由于禅让这一制度表面上的存在,五行相生说成为其最佳拍档。但宋儒对这一制度进行质疑,强调“正统论”。到元明清时期,王朝的更替变为直接的武力夺权,这一理论与实际也无法相符,加上宋儒理论的影响,五德终始说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