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主父偃简介主父偃是谁主父偃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864
主父偃,出生年月不详,寒门出身,家境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人穷志长,从小就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念头,希望在以后能够像过去的那些豪杰一样,施展抱负为国效力,实现个人的伟大抱负。
性格孤僻 遭受排挤
主父偃从小拥有这种梦想是很好的,因为梦想是他的驱动力,靠着梦想他才能在寒冬腊月的日子里,裹着单薄的棉衣继续埋首在经史子集中;靠着梦想他才能在别人莺歌燕舞的时候,甘愿忍受寂寞与书为伴。寒窗苦读,时间就似流水不经意间,主父偃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一位少年,羽翼逐渐丰满的主父偃,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去外边走走,世界那么大,多去闯荡游历一番,对他必有裨益。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但是主父偃虽然很有学识,有个奇怪的事情就是,他游学去哪个地方都不受待见,应该是跟他个人的性格有关,他虽然读很多书,但是人缘极其不好,不会与人交往,这样的人注定是很难在社会立足的。
因此他到了齐国,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转而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主父偃在齐国时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坏的品行和不良记录,又何至于弄到众人皆不待见的境地呢?主父偃大概就是个孤僻的少,怀抱着“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伟大理念,但在“满腹经纶”还没能够换成俸与禄的时候他大概也是养活不了自己的。百无一用是书生,除了会读书,也没见能干成什么别的大事,没有资本的骄傲自负本就讨嫌,不能自食其力就更是令人唾弃,主父偃此时就处在这样的境地中。
汉王朝是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各个诸侯国在兵力和其他方面是没有什么实力的,主父偃学的纵横之术,也是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年代才流行,到了现在天下皆定,各个诸侯国哪里还会听纵横家们,联合这个国家离间那个国家的话。主父偃就算是有一肚子的计谋,也是无人愿意倾听的。
多年的奔波让主父偃在精神上有些疲软,当初的热情也有点消退,他似乎后来也意识到了,现在时代不同了,应该改变自己求职的策略,于是他决定去长安,政治中心那里一定有不一样的光景,一定有适合自己的职位。带着憧憬再一次出发,他始终觉得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像现在的北漂一样,主父偃希望自己能在长安扎根,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主父偃为了步入仕途,经历了一番波折。为了将来能有个出头之日,他曾托宦官齐人徐甲请求齐王,想把自己的女儿纳入王宫作妃嫔。齐王母纪太后根本就看不起主父偃,并当面拒绝。主父偃因此与齐王结怨,并且在他成为汉武帝宠臣后借故对齐王打击报复。主父偃抱着怀才不遇的满腔怨愤,认为各诸侯国都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便西去长安投奔卫将军卫青,请他把自己直接引荐给汉武帝。
平步青云 大展拳脚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虽然多次拜见卫青,卫青也多次向武帝引荐,但无结果。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当初信心满满而来,这样灰头土脸就回去了,岂不是太丢脸了,主父偃没有被动地等待,他决定厚着脸皮孤注一掷。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毛遂自荐,将自己平生所识以及对时政的看法都挥洒在一片片的竹简上,再次满怀期待看着竹简进到深宫。他因铤而走险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
这次,终于有回音了,汉武帝看完他的竹简后,就召见了他。主父偃终于得以有机会一展长才,数上书言上。皇帝似乎也特别欣赏他能主动为自己出谋划策。这个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于是就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从遏者(皇帝的低级顾问),中郎(皇帝的中级近侍),到中大夫(皇帝的中级顾问),他一年之内竟被升官四次,并且顺利地进入了汉武帝的中枢——内朝。
四十多年来他所遇到的都是贫穷、困顿、讥笑、排挤和冷嘲热讽……但是没有任何外来的影响可以使他摈弃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他都不能碌碌无为地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的所有执著就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元光元年,与命运周旋半生的主父偃终于挣扎着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在职位上发光发热,抱负也终于有所施展。主父偃这个人,是个冒险家。以推恩令闻名,但是他的建言不仅仅是推恩令,包括迁豪强于茂陵以强干弱枝,他若生于战国时,就是吴起、苏秦一流人物,若生于高皇帝时,就是张良、陈平一流人物。
这样的主父偃,他很了解自己,如果不能登上权力的顶峰,他就狗屁不是。要实现阶层的改变,只能走最险的路,只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是他的宿命。震撼的是他自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与其说是狂,不如说是狠,
生在汉武时期,是不可能做到“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但是他还是做到了“一怒而诸侯俱”,他的下场虽然惨,但是如果主父偃可以再来一次,还是会选如流星般璀璨地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