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托孤大臣张昭对孙权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孙权称帝要火烧张昭家门?
3361
为什么 称帝要火烧 家门?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前期的三位霸主, 主要靠义气收买人心, 主要靠任人唯贤来留住人才,而孙权则主要靠感情来让前期大臣全心地拥护跟随。为什么说是前期呢?这主要因为,在孙权的晚年,他已经开始贪恋权力,猜忌重臣,再也没有创业初期的那种大度和宽容,也没有那时的睿智和明朗,他的疑心病甚至变得比曹操还重,那么晚年的孙权究竟是怎样的?为何会任用平庸之辈为丞相呢?又为何曾经火烧托孤重臣家门呢?下面将一一分析释疑。
要想理解晚年的孙权,就需要对早年孙权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了解。孙策去世时,孙权只有十八岁。当时,孙策给孙权安排了两位托孤重臣,文臣张昭,武将 。周瑜这个人,又不仅仅是一名普通武将,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十八岁的孙权,在孙策死后,能够慢慢的在江东站稳脚跟,离不开这两个人的鼎力支持。
据《 .吴主传》记载,孙策去世时,十八岁的孙权哭得很伤心。但是,这时的张昭是明白人,他懂得现在的江东基业不稳,就对孙权说,小将军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啊,大业未成,外面豺狼更是 ,小将军如果只顾得哭哥哥,那岂不是给了盗贼豺狼 。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换上戎装,巡视三军,展现威严。张昭则率领众人拥立辅佐孙权。
当时,孙权还是将军,部下和宾客对孙权的礼节也还很随意。这时,又是另一位托孤大臣周瑜,率先向孙权行君臣之礼,为其树立君王的威望。正是有了张昭和周瑜这两个人的大力支持,孙权的威望才慢慢建立起来。年轻时的孙权,知人善任,对待身边的大臣如同家人般亲切。慢慢的拥戴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为其真心效力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是,到了晚年,孙权似乎变得昏庸了。在丞相任用上,他并没有选择自己的托孤大臣张昭,经常和张昭闹得很不愉快,甚至还有一次放火烧张昭的家门。他的七个儿子,也有一个被废,一个被赐死。孙权对大臣不再像家人般亲近,而是有了顾忌和疏远,真的是登上帝位就犯了疑心病了吗?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他的托孤大臣张昭。前面说过,孙权在刚接手基业时,多亏张昭和周瑜他才能在君王位置上坐稳。但是,称帝以后,孙权却没有任命张昭为丞相。开始,大臣都推荐张昭为丞相,孙权却觉得,张昭这个人太过正直,或者用现代话说就是直肠子,遇到不满的事就会当面指正,而不给对方留颜面。孙权认为,如果让张昭做丞相,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愤恨,不让张昭做丞相也是一种保护。所以就排除众意,选择了资质平平的孙邵做了丞相。这个人,在《三国志》中都没有单独传记,可见并无出色成绩。
孙绍死后,按理说丞相位应该是张昭的了,但孙权再次不顾众人建议,将丞相之位给了 。关于为何张昭始终未做到丞相之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孙权心胸并不真的宽广,一直记恨早年张昭让他投降曹魏的事情。这要从 说起,当年,主战派是以周瑜为代表,主降派以张昭为代表,这也是张昭此生犯的一个决策失误。最终,孙权选择应战,并打退了曹军,增强了实力。孙权登基称帝时,还不忘挖苦张昭说,当年如果我听了你的话,估计现在不知道在哪里讨饭呢。吓得张昭跪在地上汗流浃背不敢起来。由此也可见,孙权一直记恨张昭当年让自己投降。
第二种原因,晚年孙权猜忌疑心过重。晚年孙权英明睿智,但是登基以后,孙权开始越来越害怕权力旁落。也因此,他选择的几位丞相,孙绍是个平庸之辈,顾雍则是个官场和稀泥的老油条,并没有太大作为。孙绍在丞相之位上几乎没有成绩,而顾雍则是只有在孙权向他请教时他才会象征性地回答问题,从来不主动去说什么事该怎么做。孙权这种选择丞相的方式,很可能是害怕大权旁落。
另外,孙权的猜忌心很重,也从他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他的长子死后,孙权立了 为太子,但是又特别宠爱四子孙霸。两个儿子相争,最终他疑心越来越重,就废了孙和,还赐死了孙霸。帝王之家,亲情经常不如权力重要。
第三个原因,孙权忌惮张昭。张昭是早年孙策指派给自己的托孤大臣,所以孙权对待张昭,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也因此,张昭经常把孙权看管得很严。比如,孙权喜欢打猎射老虎,张昭就经常批评他说,做君王的人,要除掉的是和自己争天下的乱党,而不是野兽。可见,张昭在教育孙权上面是丝毫不给孙权留面子的。
还有一次,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国向孙权求援,张昭认为公孙渊为人反复无常,坚决反对,但是 不听。最终证明,张昭是对的,孙权派去的两个使臣都被公孙渊杀害了。因为这件事,张昭称病在家不上朝,孙权为了逼张昭出来,就放火烧张昭的家门。但是,张昭依旧不出来。无奈,孙权又让人把火扑灭了。张昭的儿子看事情闹得有点大了,就搀扶父亲出来了,两人才算和解。
由此也可见,张昭对孙权来说,是个严厉的老师,如果让张昭当了丞相,自己做 可能也会失去很多自由。所以,张昭一生也未能坐上丞相之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