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儒生是什么态度?刘邦的态度是怎么转变的?

1619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对儒生是什么态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邦是历史上著名的“无赖 ”,这倒不是贬低他,毕竟他早年确实干过一些无赖事情,还喜欢和社会上那些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譬如他还没有结婚就弄大人家的肚子,结果 这么一个黄花大闺女一嫁过去就成了后妈。

所以虽然刘邦虽然赢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在民间他的名声一直没有 的好。这样一种出身、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自然决定了刘邦对待儒生们前后态度的不同。其实刘邦从内心厌恶儒生,后来当了皇帝,只不过由于身份不同了,儒生才慢慢地赢得他的认可。

image.png

早年间刘邦对待儒生的态度

刘邦有一个爱豆(偶像)就是信陵君,“ ”中最 的一个人, ,为人宽厚,而且信陵君“窃符救赵”,从此名震天下,简直就是战国晚期的超级 ,不难怪刘邦会成为他的粉丝。

所以刘邦早年间非常仰慕信陵君的为人,当时他还跑到 准备成为信陵君的门客。不过等他到了大梁以后,得知信陵君已经去世,这让刘邦颇为遗憾,后来他成为皇帝以后,还专门派人去照看信陵君的陵墓。

从刘邦的这种喜好上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有一种“英雄情结”,虽然他自己不是什么英雄,但是并不影响他成为英雄的粉丝。但儒生都是一群文绉绉的,擅长谈理论,谈道德仁义的书生,这恐怕并不符合刘邦的胃口。

image.png

一个较为经典的例子就是儒生郦食其初次和刘邦见面时的场景,让我们大致能够揣测出刘邦为什么讨厌儒生。 立下“先入关中者王”的誓约后,刘邦和西征咸阳的时候路过高阳,派人四处去拜访贤人名士,其中一位叫郦食其的儒生慕名而来。

希望对方可以引荐自己,当时刘邦的下属对他说: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郦生陆贾列传》

简单意思就是刘邦不喜欢儒生,还经常撒尿在他们的帽子里,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当时郦食其和刘邦见面的场景也很生动搞笑,郦食其一见到刘邦就问他: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意思就是你想帮助秦国打诸侯,还是和诸侯一起打秦国?刘邦一听这个弱智的问题就破口大骂说:

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

image.png

其实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秦国,实际上在汉朝以前,儒家在各国都并不受待见,譬如像我们熟知的就有 “坑儒”,当然秦始皇究竟有没有坑儒,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准备封禅泰山的时候,就召集了一帮儒生问他们具体礼仪怎么操作?

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

当时这些儒生列举了许多繁文缛节的礼仪,但是秦始皇觉得太过麻烦,就没有采用,从此也对这些儒生不太感冒。毕竟自东周以来,各国都帮着军备竞赛,几百年的战争打下来,早已“ ”,人们对礼仪这些东西不再那么重视。

但儒家致力于恢复周礼,这自然导致儒生不受重用;另一方面,为了打赢战争,各国都大量需要像 、 这样的纵横家出谋划策,而儒家学书主要集中在道德层面上,这自然也是儒家不受重视的原因,所以当时人们讨厌儒生的原因就在这里。

image.png

倒并不是说儒家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学说和当时那个时代不符合,刘邦喜欢信陵君这样的人,信陵君是什么人?大英雄,窃符救赵名震天下,收养门客三千人,素有贤明,这恐怕才是刘邦想要的人设。

那么后来为什么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呢?而且还大量重用儒生?

晚期刘邦对儒生的态度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刘邦的身份以及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早年间的刘邦还在为了地盘 ,浴血奋战,这个时候跳出来一个儒生对他说了一大堆 语录,恐怕是个人都会感到反感。但是汉朝建立以后环境就不同了,刘邦成了君临天下的皇帝,所以人家忍不住作了一首《大风歌》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其实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当时刘邦对儒生态度的转变,当时刘邦建国称帝以后,他那一帮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们都是底层出身,没有什么道德素质,每次刘邦召见他们的时候,都是乌烟罩气的,整个朝堂就像菜市场似的,还拿剑出来砍柱子,时间一久,刘邦也感到反感。

image.png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帝益厌之——《资治通鉴》

这时候就有一个叫 的儒生站出来给刘邦出谋划策说: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资治通鉴》

这个叔孙通很聪明,一开口就阐述了儒家的优势和劣势“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也就是说儒家学说用来打天下肯定不行,但是拿来治理天下管用,这也道出了自春秋以来为什么儒家不受重视的原因,毕竟在战国争雄的年代,只有像法家、纵横家才是最受器重的。

这是各自的时代需要不同导致的,因此为了教导自己这群兄弟懂规矩,刘邦就让叔孙通去办这件事,结果叔孙通办的很好,没有几个月就把他们训练得很好,然后让刘邦去验收成果。

image.png

冬,十月,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贺。先平明,谒者治礼,以次引入殿门,陈东、西乡。卫官侠陛及罗立廷中,皆执兵,张旗帜。于是皇帝传警,辇出房;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置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资治通鉴》

在叔孙通的调教下,这群曾经我行我素的大臣们一个比一个守规矩,只见朝堂肃穆,群臣俯首,刘邦不由得想起当年在咸阳看到秦始皇的车驾时,但见侍从绵延,车鸾华美,百 部跪倒在道路两旁,偌大一个街道十分安静,只要脚步和马蹄车轮声回响。

那时候刘邦看到这种威风凛凛的场景,不由得十分羡慕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但是那时候无非是看着母猪跑,那里知道当皇帝是什么感受,无非只是被这种气势征服了而已。如今他自己真的做了皇帝,才知道当皇帝的快乐,因此感慨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

image.png

可见,刘邦对儒生的前后态度发生不同的变化,其实就是儒生们给他做出了贡献,其实刘邦也并不全然是讨厌儒生的,在他手底下就有很多儒生为官,譬如陆贾就是刘邦手底下一个有名的儒生,他喜欢在刘邦面前引用《 》、《尚书》这些儒家经典来教育刘邦。

所以经常惹得刘邦不高兴,说:“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他说:“马上得到的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这个有文化就是不一样,一句话就把刘邦驳斥的没话说,好在刘邦这个人也能听得见下属的劝谏,所以总体上他还是尊重儒生的,他讨厌的其实只是那些只会背诵孔子语录,生搬套用的迂腐儒生,但像郦食其、叔孙通和陆贾以及后来的董仲舒这些都是活学活用,十分聪明的人,这也是他们能够得到重用的原因。

否则要是像 一样只会“ ”,想必他们也不会得到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九层妖塔”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考古人员不敢深挖?

“九层妖塔”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考古人员不敢深挖?

郭德成和朱元璋喝酒,喝醉后说错话回家立马剃光头

郭德成和朱元璋喝酒,喝醉后说错话回家立马剃光头

苏轼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她们分别是谁?

苏轼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她们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