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简介历史上慕容恪最后当上皇帝了没

3755

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面有一个家族势力十分强大,且多出俊才,这就是慕容氏家族。慕容氏是十六国五胡之一的鲜卑族,文明王慕容皝时灭宇文部、段部称雄辽东。慕容皝有四个儿子,在历史上名气都不小,二儿子也就是燕国景昭帝慕容俊,他在位时燕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四子慕容恪,五子慕容垂,幼子慕容德更是当时叱姹风云的传奇人物。

慕容恪生平简介

慕容恪(321年—367年),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十六国时期前燕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

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四个儿子,因其母高氏不被宠爱,所以一直不为父亲慕容皝所注意。直到慕容恪十五岁时,其父每次和他对话,他都能说出经世之理,慕容皝于是很看好他,把军队交给了他。十六国时期,天下很乱,到处都有战争,正需要大量有才能的武将。文明帝见自己的儿子有着这么出色的军事才能,心里就更加看好他了,他将前燕的军队交给慕容恪管理。慕容恪第一次征战的对象便是后赵的皇帝石虎。

338年,后赵石虎以燕军违约独攻段氏,得胜后又劫掠而归为由,亲率大军30万向燕国杀来,两军相战数月,后赵军虽然人多势众却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气急败坏的石虎只好下令撤兵回国。

慕容恪觉得这是打败石虎的好机会,便亲率3000铁骑向后赵军马掩杀而来,斩杀三万余级。石虎被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此战,慕容恪在战争中英勇无敌,很快便取得战役的胜利。后赵军马都损兵折将,只有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慕容恪大败石虎,震动辽东诸部,段部,宇文部,高句丽联合对抗燕国,慕容恪等率兵一一征服,整个辽东从此并入大燕国的版图。这年慕容恪年仅15岁。

341年十月,燕王慕容皝以慕容恪为渡辽将军,镇守平郭。前燕自从慕容翰逃亡,慕容仁被杀后,无人能镇守辽东。慕容恪至平郭,抚旧怀新,屡破高句丽兵,高句丽畏之,不敢再入燕境。慕容恪接连取得了燕魏大战、鲁口之战以及野王之战、广固之战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一连串的胜利,直接奠定了慕容恪在前燕的地位。

360年正月,慕容儁去世了,太子慕容暐即位,年仅十一岁。二月,慕容暐任命慕容恪太宰、录尚书事,行周公事,总摄朝政。面对太师慕舆根的挑衅,慕容冲不仅能够克制,太子慕容暐支持慕容冲最终诛杀了慕舆根及其党羽。面对皇帝新死,更发生了诛杀重臣的事件,国内都忧虑情绪都很高,但慕容恪却显得举止如常,出入都只有一人跟从,不肯加添守卫,于是令人心稍为安定。

慕容恪的军政地位,显然被人们无限夸大了。365年,慕容恪与吴王慕容垂共攻洛阳,当时吴王慕容垂才能出众,慕容恪对其非常倚重,曾多次向燕主进行推荐。366年,慕容恪病重,深虑慕容暐手中无实权,而慕容评又多猜忌,便对慕容暐之兄、乐安王慕容臧举荐吴王慕容垂,但是慕容臧没有听从慕容恪的话。临终,慕容暐亲临问以后事,慕容恪曰:“臣闻报恩莫大荐士,板筑犹可,而况国之懿藩乎!吴王文武兼才,管、萧之亚,陛下若任之以政,国其少安。不然,臣恐二寇必有窥窬之计。”交代完事情后,慕容恪就去世了。

慕容恪为什么当不上皇帝

慕容恪一直希望慕容垂进入帝国权力核心,慕容恪一直认为慕容垂的何去何从,关系着燕国的命运。甚至在慕容恪临死。也交代了慕容垂是应该进入权力核心。但慕容垂终于还是被排挤在权力核心之外。

作为十六国时期有名的将领,慕容恪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而前燕王朝之所以能够安然的延续,正是靠着慕容恪的扶持。慕容恪军功赫赫,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但慕容恪并没有继承皇位,而是尽心辅佐幼主,帮其安稳朝廷。为什么慕容恪明明有能力却不当皇帝呢?

在帝国重大人事任命问题上,慕容恪的影响非常有限,从他临死前委托太子重用吴王,但是太子并没有遵照他的遗嘱,就算是慕容恪在权力鼎盛之时,连个帝国执政官的人选都无权决定,相信皇帝的人选就更轮不着他去决定了;换而言之,不要说慕容恪去亲自当皇帝了,就是让谁当皇帝,也轮不着慕容恪去做决定的。而且,慕容恪在权力鼎盛之时,竟然还得事事去看慕容评的脸色。这样一个慕容恪,他的权力能有多大?慕容恪在权力鼎盛之时,连个慕容评这种角色都摆不平,那谈及要当皇帝的说法,岂不是无稽之谈。

最重要的一点是,就算是慕容恪想当也未必能够有那个能力,因为慕容恪确实没有当皇帝的实力,慕容恪嫡系力量非常弱小,因为慕容恪从来也没有经营过自己的嫡系力量。还有他近于完美的人格,本身这种完美性格的设定,就注定了他不能当一个精明果敢的政治家。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绵竹之战诸葛瞻的七万士兵为何敌不过邓艾两千人马?真相是什么?

绵竹之战诸葛瞻的七万士兵为何敌不过邓艾两千人马?真相是什么?

曹操手底下的心腹那么多司马懿造反的时候为何无人站出来

曹操手底下的心腹那么多司马懿造反的时候为何无人站出来

楚国八百年时间里传承了四十七带国君称得上明君的人为何只有三个

楚国八百年时间里传承了四十七带国君称得上明君的人为何只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