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王导跟王敦是什么关系?为何二人最后渐行渐远
2719
每当一提起 总会和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曾经有诗:
朱农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 。
这里面提到的“王谢”,指的就是东晋时期前后出现的两大名门世家,其中的 “王”,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琅琊 ,而王导、王敦,可以说是 出品的扛鼎之作。
他们是标准的堂兄弟,王导的父亲王裁和王敦的父亲王基是亲哥俩,而王敦比王导要年长十岁。二人天资聪颖,风采飘逸,见识不凡,在众多兄弟当中显得尤为 。由于出身门阀大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很快就开始 。
王敦长大后,娶西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襄城公主为妻,成了驸马爷。当时,西晋“八王之乱”闹得正欢,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国家硝烟四起,战火频仍。王敦以驸马都尉的特殊身份,周旋在诸王之间,乱世之中当别人都难以自保时,他却混的风生水起。最后,“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东海王司马越取得实权,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他也就此成为了手握实权的一方封疆大吏,人生从此开挂!
而王导也没闲着,当堂兄王敦在外渐露峥嵘之时,他已长大成人,四处游历,增长见识。这一看,到处硝烟滚滚,兵祸不断。熟读史书的他马上意识到,天下 ,即将大乱。
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只要能找到可靠之人辅佐共事,安身立命不说,建功立业也是指日可待啊!于是,寻寻觅觅,他来到了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 。
这个司马睿,和当时的 ,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说出“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 同宗同辈,太爷爷都是 ,怎奈同种不同命,到他这辈,已经是西晋皇室旁支。虽然蒙祖宗荫福,承袭琅琊王,但毕竟已经不在权利中心。
没想到,这倒反而保全了他,“八王之乱”各诸侯王都没把他太当回事,他也因此得以左右逢源,成功避开了杀身之祸。
由于司马睿的封国琅琊国和王导老家同属一地,这种天然的亲近感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王导结交司马睿后发现,这个琅琊王仁德谦恭,颇有大志,应该可以一起成事,于是就下定决心全心全意辅佐司马睿,匡扶晋室。
在当时看来,这无异于一场赌博,司马睿无兵无权,有的只是一个皇室远亲的身份以及一个王爷的虚名,更遑论后世的成就了,要佩服就只能佩服王导的慧眼识珠。而对于司马睿来说,势单力薄的时候能得到名门之后的大力襄助,自然欣喜若狂,信任器重那都不足以描述两人的关系,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有了王导的出谋划策,司马睿开始 ,稳扎稳打。
在当时的情况下,回到封国附近,徐图进取是最为合适的。于是,司马睿请求出镇下邳(今江苏邳州),后来又出镇建邺 (后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这些地方,正好也是当时扬州的辖区,于是,身为扬州军政长官的王敦,就此和司马睿产生了交集。因为王导在其中牵线搭桥,游说利害,王敦也很快决定加入到司马睿的阵营中来。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成了司马睿身边的左膀右臂。
当时,中原地区因为“八王之乱” 被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南逃,往长江中下游迁移。
逃亡的人一多,原本居住在这里的江东吴地百姓可就受不了了,这种情况,像极了现在的难民潮,特朗普可以修墙堵人,欧洲各国可以在边境设卡驻兵,可那时,无屏无阻的区区一条长江哪里挡得住这波洪流。
大量的中原难民来到这里,严重地挤压当地人的生存空间,而且西晋灭吴后,南方士族历来不受重视,仕途进取非常困难,这就更使得当地人敌视北方中原人,更别说归附了。
所以,司马睿来到建康后,过了一个多月了,当地的士族百姓还没有人来登门拜谒,权当这位王爷是空气,王导对此非常焦急。他知道,想要在原东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朝廷,笼络南方士族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这天,正好遇到王敦来拜访,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义德行虽厚,但名望还不够,你现在威望名声已经很高了,应该帮一帮琅琊王啊!”于是二人议定,让司马睿趁着三月上巳,亲自出外郊游,而且要派头十足,乘着肩舆,摆着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和一些北方名士都骑马跟随。
当地的吴人悄悄地前来观看,见王敦、王导等人竟如此恭敬,都 ,于是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
趁热打铁,两人又亲自去造访贺循、顾荣两位江南士族头领,将这二位征召为官。
这下,吴地之人开始望风顺附,慢慢地百 心,君臣的名分就确立了下来。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司马睿太幸福了,不用领兵打仗,厮杀劳顿,跟着王敦、王导,动动嘴皮子,露露脸,半壁江山就唾手可得了。与其说司马睿是主子,倒不如说是王敦、王导给扶立的皮囊,“王与马,共天下” 时人的总结,非常到位!
后来,司马睿称晋王,多地不服指挥,发动叛乱,王敦、王导又 ,先后帮助司马睿平定,一直到司马睿正式称帝,建立东晋。在此之间,君臣三人也算是上演了一段佳话。
但是,随着政权稳固,司马睿反而开始觉得不舒服了。毕竟,皮囊也是有灵魂的嘛,你想想,王导统筹在内,王敦镇守在外,压根就没司马睿啥事,司马睿能管的也就是后宫那巴掌大的地方,号令不出宫门,时间一长,任谁也受不了啊!于是,司马睿开始有意地培养自己的势力,起用南方士族,削弱王氏,对王导刻意疏远,并且暗中布置军事,对付王敦。
这时,兄弟二人立场不同,嫌隙渐生。
王导素来忠诚正直,虽被疏远,仍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坚定地站在司马睿这边,维护帝室;而王敦则不然,专擅的迹象愈加明显,他觉得这天下一多半是自己打下来的,手上有点权利理所应当。
于是王敦愤而上疏,为王导鸣不平,说是上疏,我看更像是责问,这一份奏疏,让司马睿芒刺在背、如鲠在喉。不久,王敦又上表陈说古今被皇帝猜疑的忠臣以及小人是如何离间忠臣和皇帝的关系的,他本想要感动司马睿,哪知司马睿见奏表后对王敦更为忌惮和厌恶,再加上周围一些佞臣的煽风点火,索性对王敦处处为难。
这下,直性子的王敦被惹毛了,“ ”,起兵入京。司马睿知道后大怒,立刻领兵平叛,甚至亲自出镇郊外。可惜建康城这帮花架子平日里摆点谱还行,真动起刀枪来哪是王敦虎狼之师的对手,还没接仗就投降了,王敦没费 就占了石头城(建康西边的军事要塞)。
清君侧,起兵入京
可怜的司马睿,一败涂地,只能下诏求和。王敦来见时,他只能近似哀求地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琊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 这皇帝当的,真叫一个窝囊!
那王导这时候在干嘛呢,王敦起兵后,朝中不少人趁机劝司马睿尽诛王氏家族之人,王导闻讯,亲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就到宫外等候议罪领罚。王导说:“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只是没想到会出在我们王家!”把个司马睿感动得,赤着脚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说:“恩公,我正要托付公侯之命与你,你怎么说这样的话呢!”啧啧,王导这波操作,不管出于真心还是假意(我更愿意相信是真心),既保全了家人,又彰显了忠诚,绝对满分,漂亮!
王敦彻底得势,自任丞相,又任王导为尚书令。一时风头无二的王敦还想进一步篡权,由于王导坚决的反对,只能作罢,他返回驻地,遥控朝政,朝中一切事务都由王敦做主,两厢一对比,司马睿更显得徒具虚名。没用多久,羞愤交加的司马睿就郁闷而死,见他太爷爷去了!
要说权力这东西,绝对是鸦片,吸得越久瘾越大。司马睿死后,太子 即位,此时的王敦,掌权多时,自信心和虚荣心早已膨胀,眼下又是少主当政,这篡权的瘾就又上来了。
他让朝廷为自己受加黄钺、班剑武贲二十人,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阵仗,俨然 的前奏,想当年, 、 、 都是同样的路数。
王导觉得他做得实在有点过分,便暗助司马绍,积极筹划应对。
也许是王敦 ,抑或是东晋气数未尽,偏偏在这个时候,王敦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王敦身在军营,病重难以主持军务。王导得讯后,心生一计,堂而皇之地率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在那个信息极不通畅的年代,大家一下子便以为王敦真死了,这下平叛的官兵不禁胆气倍增,斗志高昂。
而另一方面,王敦病重,手下众将又都心怀鬼胎,加上顶着篡逆的名头,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结局也就不用多说了:王敦病死, ,叛乱被平。
可悲的王敦,死后草席裹尸,匆匆下葬,叛乱平定后被起出尸身,烧毁衣冠,并摆成长跪的姿势戮尸,头颅斩下后悬挂示众。
所以说,欲望太大,最终害的还是自己啊!
反观王导,因平乱有功,被晋封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后来司马绍病死,又辅佐幼主 。他平素俭朴寡欲,性情谦和宽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分寸得当,历经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三朝而不倒,最终位极人臣,死后极尽哀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