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什么是窃符救赵?信陵君为什么要这么做
3559
魏王已经派兵救 , 为何还要窃符救赵?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后, 迅速作出部署,司马梗北上攻打赵国旧都晋阳,王龁东进攻打赵国要塞武安只逼邯郸,准备一举灭亡赵国。
公元前258年正月, 令坐镇武安的左更王龁代替 为将,增兵继续猛攻邯郸。
赵国 派人向诸侯求救,特别是向同为三晋兄弟的 求援。
很清楚,赵国与魏国 ,赵国必救,于是派老将晋鄙[bǐ]统兵十万,前往魏赵边境的殷城驻扎。
晋鄙屯兵在殷城,在漳水以南,只要渡过漳水,一天之内可以到达邯郸。但是晋鄙听从魏安釐王的旨意,在殷城屯兵,并不急于出战。
晋鄙在殷城,坐山观虎斗,其实也很危险,一旦邯郸真的城破,魏国的救援计划就会彻底失败。晋鄙等待的,其实是一个时机,一个 达到最大伤亡的时机。
平原君多次派人到殷城请求晋鄙出兵,晋鄙都以魏安釐王没有下诏进兵为由,拒绝立即出兵。晋鄙为何不出兵,难道他不想救赵国?非也。
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救邯郸的时机问题,那么什么时候是救邯郸的最佳时机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 ”的案例,当年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人救援邯郸, 选择的是什么时机呢?
或许读者很快会反应过来,“围魏救赵”的最佳时机,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赵国邯郸未被攻占。
二、魏军处于最疲弱的时期。
读者有这个判断很正常,因为读者都很单纯很善良,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情况却完全不同。
如果满足第一点,赵国邯郸未被攻占,那么永远也达不到第二点,魏军处于最疲弱的时期。
什么时候又是魏军处于最疲弱的时期呢?
答案很简单,当邯郸城破的瞬间,魏军的伤亡达到一个比较大的值,当激烈的巷战结束之后,魏军的伤亡才真正最大化。不过魏军接下来不得不抽调兵力处置 ,又要严加提防随时到来的民变,这个时候既是魏军伤亡最大,也是最为虚弱的时候。
后来齐国“围魏救赵”,就是足足虎视眈眈一年多,等到邯郸城破,田忌和孙膑统领的齐军才姗姗来迟,而且并不是赵国邯郸方向,而是魏国大梁方向。
齐国救援的不是自己的国君,也不是自己的父母妻儿,更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赵国邯郸的存亡,其实是次要的,最大限度地打击魏军,才是齐国援军的重中之中。
有了“围魏救赵”这个最佳参考案例,魏国大将晋鄙,自然是要等到邯郸城破,再寻找秦军决战。
但是魏国信陵君却并不这么想,唇亡齿寒,万一赵国真的亡了,魏国灭亡也就不远了。在多次劝说魏安釐王未果之后,信陵君决定兵行险着,窃符救赵。
殷城魏军大营,大将晋鄙取出自己怀中的另一半 ,与信陵君的虎符合在一起,天衣无缝。晋鄙还要派人去大梁核实,信陵君门客朱亥从长袖中取出重四十斤的铁锤,向晋鄙当头一击,可怜老将军脑浆迸裂,当场气绝。
信陵君身材高硕,鼻梁高起,有若鹰喙,浓眉下眼神有藏而不露的锐利,扫视中军大帐。帐中诸将生死场面见的多了,却为信陵君眼神和气度所迫,无人敢为 的老将军出头。
信陵君令军中厚葬老将军,其他大小将领都知信陵君此番并非为己,而是为了救赵,三军安心听令,营中肃然。
信陵君下令:“父子都在军中,父亲回国;兄弟都在军中,哥哥回国;家中只有一子者,回国。”这样魏国军队由十万精简到八万,信陵君率领这八万精壮之师杀向邯郸。
公元前257年,魏国信陵君领精兵八万, 春申君领十万大军,一起救援邯郸。
邯郸城下,大战一触即发。
信陵君率领八万魏军,春申君率领十万楚军,杀向邯郸城外的王龁军,邯郸城内的赵军也攻出城外遥相呼应,联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秦军在陷入困境之后,宿将王龁做出一个决策:撤向太行山,退到河东郡汾城,与将军张唐率领的数万秦军会合。郑安平从咸阳带来的这只援军,却并没有与秦军主力一起执行撤退命令,被三十万联军团团围住,郑安平在权衡利弊之后,率两万秦军投降。
王龁这次撤退,可真是彻底,竟然是千里大撤退。信陵君追到河东郡,魏、楚联军斩杀两万秦军,只付出六千人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