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缺乏攻城器械的魏军,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1439

发布:2024-11-22 07:41:02  来自 高姿态男子 觅知友会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 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蜀汉景耀六年,由 掌权的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灭国之战, 意图退守,很快丢失了汉中屏障,与钟会相持于剑阁, 得以 ,直扑成都,刘禅则是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直接投降了,面对孤军深入的邓艾,面对缺乏攻城器械的魏军,刘禅为何会直接投降呢?

image.png

先要说的是,邓艾兵临成都之下时,还有多少兵马呢?竟然能够让蜀汉朝廷为之震动,直接投降了。

《华阳国志》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为成禽。

《 志.邓艾传》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

《三国志.钟会传》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 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综合起来看,在魏军大举伐蜀之初,邓艾统率乐3万人,主力部队是在钟会手上,在姜维和钟会对峙于剑阁的时候,邓艾精选将士,偷渡阴平的,相对来说,《三国志.邓艾传》里面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这段记载是司马昭给邓艾封赏时说的话,而且本来偷渡阴平险路,部队不易过多,不然后勤难以维持。

那么经历过和 苦战之后,部队必定会有损失,加上奇袭路上的损失,能够抵达成都城下的魏军应该不满万人,如此规模的部队能够轻易拿下成都吗?

个人觉得只要蜀汉坚持抵抗,邓艾没那么容易成功,本来就是奇袭,邓艾所部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而成都作为益州治所,城防必然坚固,如果刘禅想要抵抗,蜀汉还是很有机会的。

《三国志.后主传》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这也是各方记载大多认可的,也就是蜀汉投降时全国兵力是10万余众,主力精锐部队大多在姜维手里,不过这不代表蜀汉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围歼邓艾的,当时有两人想要驰援处于危机的成都,但是,结果是一个被刘禅勒令不准支援,另一个则是驰援成都了,但是没有了下文。

《汉晋春秋》 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襄阳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霍弋想要北上救援成都,刘禅不准,阎宇到是率军回援成都,在东线防守孙吴的重镇永安只留下了2000人,可见当时蜀汉在东线的主力部队都被阎宇带走了,可是在阎宇尚未抵达成都之时,刘禅已经投降了,那么对于两支援军,刘禅一个不准救援,一个允许救援,这是为何?

主要的原因是霍弋驻守的是南中,本来那里就经常发生叛乱,同时蜀汉朝堂面对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有很多朝臣都建议南下避敌,所以说刘禅可能是处于逃跑的考虑,让霍弋继续镇守南中,以免南部生乱,而急召阎宇率部西还驰援成都,又可见蜀汉想要和邓艾一战。

而这也就说明了当时蜀汉朝堂对于成为的邓艾其实是没有一个很好对策的,是战,是逃,还是降,朝堂之上一时是没有一个能令各方认同的方案的。但是可以认定的是,如果刘禅主战,成都城内尚有兵力,也有粮草,外有霍弋阎宇姜维的援兵,围歼邓艾不是没有可能,就算邓艾能够就地补给粮草,但是其无法补充兵力,总不能就地拉壮丁吧。

那么在尚可一战的时候,刘禅为何投降呢?这就要谈及刘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了,是昏庸贪图享乐之君,还是大智若愚的君王,也有说他是为了保护成都以及蜀汉的百姓才投降的,个人觉得,就刘禅不战而降的做法,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他更多的是一个大男孩。

《三国志.主妃子传》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於当阳长阪,于时困偪,弃后及后主,赖 保护,得免於难。

可能是被他那个早期经常扔下妻小逃跑的父亲影响,刘禅的童年想必也是颠沛流离的,这也是极容易造成其长大后性格上的软弱,个人觉得,刘禅这样的君主就像陈寿的评价那样,就是刘禅像是一个白丝,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影响,“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刘禅是什么样的君主是有他身边的人决定的,所以这也就造成了他有守成之君和昏庸之君的两种形象,说白了还是他有些无法独立,岁数虽然大了,但他还是一个“孩童 ”。

所以说当时刘禅投降不是他的决定,而是身边大臣们的决定,尤其是谯周成为蜀汉朝堂上 的“ ”,不要认为刘禅投降是为了成都和蜀汉百姓,《三国志.谯周传》也是记载了, 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然而就结果而言,成都城没有免遭劫难。

《汉晋春秋》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李昭仪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杀。

《三国志.主妃子传》咸熙元年正月,锺会作乱於成都,璿为乱兵所害。孙盛蜀世谱曰:璿弟,瑶、琮、瓚、谌、恂、璩六人。蜀败,谌自杀,馀皆内徙。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

《华阳国志》军众抄掠,数日乃定。

image.png

邓艾入成都之后也不是秋毫无犯的,他将刘禅的后宫,除了皇后之外其他嫔妃皆赐予了手下的将领,李昭仪因不想受辱而被杀,而且在钟会被诛杀后,成都大乱,魏军几乎洗劫了全城,所以说刘禅主动请降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吗?这分明就是把刀子递到了对方的手里,只有期盼对方怜悯,但是刘禅对邓艾钟会了解吗?所以说投降时的刘禅,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但凡是有点雄心的君主都不会不战而降,将命运交到敌将手中。

再来说说,在决定是否投降时,蜀汉朝堂上的争辩,可以说简直就是无望的讨论,每次看到这段历 载,也就不奇怪蜀汉为何轻易投降了。

《三国志.谯周传》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邓艾大军就在城外,堂堂自诩正统的蜀汉朝堂之上,议论对策之时竟然没有主战派的身影,他们想的只是如何逃,蜀汉危机关头却无贤臣良将再朝,这也是很悲催的,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蜀汉朝堂主战立足于战的声音太小了。少有的主战代表也就是 的 刘谌了。

《汉晋春秋》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 ,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刘禅周围大臣没有人支持坚持抵抗,这对于容易没主见的帝王来说,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大臣们说啥就是啥呗,反正怎么听都有道理,没有主见,是个人对刘禅的最大印象,如果他有刘谌的魄力,蜀汉也不至于那么轻松就被邓艾灭了。

所以说在这种情形下,谯周成为了 中接替刘禅掌管蜀汉船舵的人物,而要说的是,谯周是本土的益州派,“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随着刘备带入益州的荆州派大部分凋零,蜀汉一直打压的益州派已经逐渐难以遏制,有一 个很有趣的想象是,三国之中,蜀汉对于士族,主要是内部的益州派,极力打压,曹魏则是拉拢,孙吴则偏向妥协,多以说蜀汉先灭亡,孙吴最后亡国,蜀汉末期得不到益州本土派士族的支持也是亡国的一大原因。

在蜀汉灭亡前,谯周就写过《仇国论》,主要针对的就是声讨 劳民伤财,蜀汉作为小国,面对曹魏就应该休养民力,不能耗竭国力对曹魏发起北伐,而这恰恰是,谯周所代表的益州派,想要夺得蜀汉话语权的一个表现,推到姜维,益州派掌握蜀汉朝堂,这样被刘氏压制了多年的益州派才算反了身,所以说,在蜀汉危机关头,谯周所代表的益州派很难做出坚持抵抗的决策,毕竟刘禅走了,司马家来了,对他们没什么影响。

也就有了谯周“力压”朝堂之上的其他声音,其实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别人可能有些羞耻于直接受投降,所以象征性的提出了几个建议,而谯周也是很有心计,他没有直接说投降,而是将别人提出的建议一一否掉。

image.png

别人说投奔吴国,谯周说,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别人说南下南中,谯周说,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简单来说,投奔吴国哪有直接降魏得到的实惠多,南下南中,那里百姓不服,去了也是白去,言下之意就是,还不如直接在成都投降了,当时刘禅可是打算南下了,是谯周急忙打消了刘禅的想法,谯周把刘禅眼前的路都给堵死了,想要抵抗吧,还没有多少人支持,那么一个容易被比人影响的刘禅最终也就破罐子破摔了,直接降了吧,好歹能做个富家翁,和之前的 多少有些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吴国贤人季札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多次推让王位

吴国贤人季札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多次推让王位

面对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为什么会拒绝迁都南京城

面对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为什么会拒绝迁都南京城

汉族名将李广利和李陵,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汉族名将李广利和李陵,最后结局分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