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同样都是领导农民起义朱元璋能成功,洪秀全为什么失败了
1424
很多人都不了解 和 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朱元璋和洪秀全在历史上都领导了一场 的农民起义,而且他们都定都南京,也都是驱逐外族,都拥有着强大的创业伙伴,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而洪秀全却失败了呢?
本文从时代背景、民族政策、军事谋略、人才策略、个人素质五个方面来分析。
01 时代背景
朱元璋领导的元末起义发生在十四世纪,那个时候由于 政府缺乏正确的治理天下理念,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有增无减,从而造成中原百姓身上的负担沉重,广大农民就连最简单的生活都 。并且元朝政府还划分人的等级高低,将汉人划分在最底层的位置,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性质,这两种情况使底层汉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在元朝末年,许多没有活路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参加起义,而一支起义军的出现就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很快就涌现出了无数支起义队伍,这些起义军各自为战而又相互呼应,对元朝的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洪秀全领导的 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当时中国已沦为半 半封建社会。洪秀全不但要面对处于落日余晖中的清政府,还要考虑如何处理与外来列强的关系,所处环境更为复杂。 就是建立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基础上,虽然当时 的统治受到了冲击,处于 中。但不同的是,满清政府的治国理念是承袭了明王朝的,它属于正统王朝的存在,而太平天国的立国理念则被当时的人视为异端,同时太平天国也将儒家视为异端。因此清王朝得到了广大汉人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拥护,它并不像元朝一样尽失人心,它丢失的只是最底层、力量最薄弱的农民的人心。天平天国它所聚集的力量其实是比较薄弱的,最终被清政府与列强联合绞杀。
02 民族政策
朱元璋北伐时起草檄文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树立民族革命的旗帜,号召大量农民参战,在建立政权后却又能适时调整民族政策,用华夷同体的政策,笼络各民族的人心。只要是接受儒家礼仪的蒙古人、色目人都可以一视同仁。并不是对元朝蒙古民族 ,得到了社会舆论的支持。
洪秀全同样以民族革命起义,提出“奉天讨胡”这样的纲领。然而在其整个统治期间,太平天国政权一直秉持着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一味打击所有满人。这一举措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势必遭到满清政权的拼命镇压。
03军事谋略
朱元璋听从谋臣的建议,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一直以来慢慢发展壮大自己,悄悄积蓄力量,等力量足够强大了才正式称王与朝廷对立。
洪秀全却恰恰相反,早在起义之初就开始陆续封王,直接反抗清廷,如此高调让清廷起初就把主要矛头对准了他,最终才走向灭亡。
另外,在两者都定都南京后,有一个继续征战的过程。朱元璋采取“剪除其枝叶,直捣老巢”的策略从而取得了北伐的胜利,继而又确立了先征西边的 ,再战东边的 的正确谋略,最终使政权得以安稳。洪秀全在攻占武昌及下游重镇后,却对其弃而不守,致使清军得以驻扎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继而将太平军团团包围。
04人才策略
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才,注重广纳人才,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数不胜数。在打天下的过程中, 、 、朱升等人得以重用,尤其是当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条建议,朱元璋虚心接纳并执行,这一举措对其起义的胜利与统一起到重要作用。
洪秀全身边也不无人才,如 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但洪秀全却不能知人善任,很好的做好平衡和协调,致使部下陷入争权夺利中,互相残杀,内部瓦解。另外,洪秀全是四次 落第的书生,对于儒家的一套理论充满了厌恶和痛恨。因而,在洪秀全起义的过程中,他一直对儒家士子进行排斥打击。太平天国在各地捣毁孔庙,毁坏文物明显与读书人的价值观相悖,所以招揽的人才就相对有限,也得不到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这极不利于太平天国政权的久盛。
05个人素质
朱元璋为人低调,目光远大,在取得一系列成功后,并没有着急 ,他采取了“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的措施,他的目标在于驱逐鞑虏,统一全国。而不是只争夺一城一地,所以他不会在取得一些成功后就 ,并且他对内部管理能力的手段也是十分强硬的。
洪秀全缺乏 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他在定都南京后,就 地登基、封王,他封了大大小小共计2千多个王。他们开始不思进取,整天只顾着搜刮金银财宝,建造豪宅享受人生。以至于后来 率领湘军攻破天京后,焚毁的豪宅和所获得的金银财宝不可计数。洪秀全骄奢淫逸的结果就是统治集团混乱,直接导致太平天国后来分崩离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