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人为什么立嫡立长而不是择贤而立其实这里边是有故事的
3338
你真的了解 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家族的财产由家长或者天子的正妻长子继承,不管其他儿子是否贤能,也不管嫡长子是否贤能,都按这个标准来做。我们现代人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立嫡立长而不是择贤而立呢?这就要讲一讲嫡长子继承制的前世今生了。
商朝的盘庚在迁都殷的时候,为了劝说、恫吓大臣们听从自己迁都的建议,曾经专门写了三篇演讲稿来给大家宣扬,他在其中说到:
“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
意思就是盘庚对大家说,商朝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以前的君王都会从老百姓的利益考虑,进行迁都。商朝前期为什么多灾多难呢? 当中这样记载:
“自 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由于商朝那时候还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商朝的王位继承很混乱,有时候是兄终弟及,有时候则是父子相传。比如最典型的 ,商纣王并不是他爹 的长子, 才是帝乙的长子。相传纣王年少的时候才华横溢,武力过人, 这样写纣王:
“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王世纪》这样记载纣王:
“帝辛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可见纣王能文能武,才思敏捷,战力过人。事实上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古代华夏才战胜了祸乱几个时代的 部族。可以说帝乙选纣王就是典型的立贤不立长。
那么帝乙年老的时候把位置传给他,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看他叔叔比干,在《封神演义》里面写的是比干被狐狸精妲己挖心而死。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历史并没有狐狸精一说,比干真正被处死的原因是因为他权力过大,引起了纣王的忌惮。他在帝乙时期就在朝中做大官,势力庞大;帝乙死后,他被封为少师,权倾朝野。不管是《封神演义》还是真实的史料都记载他“犯颜直谏”,甚至被当时人称为圣人。
要知道,商朝是一个“政教(圣人传道之教)合一”的国家,圣人是天子的专有称呼,比干被别人称为圣人,想想纣王对他有多忌惮吧!微子启就更有意思了,史书上记载他看到纣王各种昏庸的状态,并且屡次劝谏纣王而不能被接受,于是他投奔了当时的周文王 。后来 打败商朝,微子启被封王。
关于这件事情,传统的史学家都说微子启贤能。可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兄,大巫师(商朝信奉巫术,商王本身也是大巫师),他却因为意见不和直接投靠敌人,然后带着敌人来打自己弟弟的国家——这难道没有一点儿报复自己父亲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味道吗?关于这一点儿,毛主席曾经还专门评价道:
“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里通外国。”
周朝在商朝的废墟之上建立,正是看到了商朝的这种皇位继承争夺的惨烈,甚至最后因为“择贤而立”亡国,所以周朝一开始就提出治国的根本大法:宗法制。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立长为天子。
那么嫡长子继承制会不会因为天子不是最贤能的而把国家治理得很差呢?当然不会。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天子与 共治天下,除了极少数能够乾纲独断的君王,绝大多数时候天子和大臣对天下的作用是一半一半的,就算天子这一半出了点儿问题,只要大臣那一半还能够正常的运转天下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而周朝时的分封制更加不会因为天子不够贤明而出大问题,因为天子真正直接管辖的地方仅仅只是自己的王畿地区而已。诸侯们管着自己的地盘,年年记得给天子进贡一些钱财、粮食、土特产就足够了。再加上天子王畿之内还有很多士大夫帮着他,所以只要天子不是特别的作死,天下还是不会乱的。
就算是遇到 这么能“作死”的天子,可是周朝在后面还是死死地拖了400多年,可见嫡长子继承制并不会因为天子的不贤能(真的有先天性智障的例外)而导致天下大乱。而嫡长子继承制因为从制度上确定了合法太子的唯一身份,为此减少了大量因为皇位而产生的争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利益。
后世也有不少非嫡长子造反夺权的,但是真正成功的大约也只有朱棣和李世民两个人了。其他非嫡长子叛乱的,绝大多数都被扼杀在萌芽当中了,因为全国上下所有的人都不支持他们,大家都知道嫡长子继承制,你一个没有继承王位资格的人在这里闹啥呢?
至于择贤而立的继承方式,实在是难以把握。谁才是“贤能的”?什么样的贤能才是有利于国家的?这些都是无法量化的。有的时 家希望能够有特别上进的“贤能”天子来主政,但是绝大多数时代天下人只想有个好好过日子的天子主政,毕竟如果每个 都像朱棣、李世民那样连年征战,很多人会造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