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该先救谁?曹丕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2637
关于 的趣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魏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邴原任五官长史。一次,太子燕会,宾客有一百多人。曹丕提出一个议题让大家讨论:“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大家 ,或救父,或救君,意见并不一致。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前些年人们 的一个话题,即女朋友和母亲同时落水,作为男朋友与儿子的你该先救谁?
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往往涉及几种标准的优先性评价问题,如法律与人情的冲突、忠与孝的矛盾等。很多时候,由于某种选择的优先性过于明显,我们感觉不到选择之难;但当两种或多种选择标准的优先性处于均势时,我们就会面临选择困境。倘若这种选择属于道德层面,那么选择者更会陷入道德困境。
在中国古代,忠孝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又是一对矛盾。随着皇权制度的瓦解和现代法律体系的完善,类似困境就不复存在了。而“救母亲还是救女友”的则不是什么千古难题,因为二者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并不能构成一对平等的矛盾关系,孝的观念往往会主导人们的选择。
《论语》记载,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回答:“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 ,直在其中矣。”父亲偷了羊,儿子应该怎么办?如果告发,是不孝;如果帮他隐瞒,是不法。孔子的主张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基于孝与慈的儒家伦理学观念而作出的选择。叶公与孔子观点的差异,反映了儒家与法家观念的冲突。
应当看到,当人们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困境时,具体情况可能非常复杂,往往会超越两难选择的本身。文章一开始的曹丕提问,邴原也在座,却没有参与讨论。曹丕特意征询他的意见,邴原生气地回答说“要救父亲”。
曹丕的用意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达成一个救君的共识。然而,宾客众说纷纭,并未让他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邴原名重当时,从其学者甚众,于是曹丕求助邴原。如果邴原支持自己,那么共识便很容易达成。不料,邴原乃“ ,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不仅没有配合曹丕,反而唱了反调。邴原的回答,更多地表明了一种立场与态度,而不仅仅在于问题本身的答案。
事实上,此类问题可以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无论怎样选择都存在问题。《 》讲述了一个“邓攸避 ”的故事。
由于路远,邓攸以牛马载妻子、孩子逃难,结果盗贼抢走了他们的牛马。邓攸对妻子说:我弟弟去世得早,只留下一个儿子。现在我们步行逃跑,同时带着两个孩子,大家都会死,不如抛弃我们的儿子,带上弟弟的孩子,反正我们以后还会有儿子。妻子同意后,邓攸便把儿子丢弃在草中,再渡江南下。后来,邓攸再也没有生出儿子。
邓攸的故事,前人多有议论。 说:“天地无知,使 。”《 》曰:“卒以绝嗣,宜哉!勿谓天道无知,此乃有知矣。”谢安很看重邓攸,所以说“天地无知”;但史臣认为,他的举动是极度自私的行为。
在现实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出现此类困境。如果出现,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不能作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的判断,而要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尽最大的个体责任和法律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