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备伐吴其他人都保持沉默为什么只有赵云一个人反对
532
还不知道: 伐吴 反对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 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蜀汉和东吴的关系,也是比较适合的。早在 时, 联合刘备击败了 ,促使孙刘两家成为盟友。不过,在刘备势力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孙刘联盟呈现出走向分离的趋势。特别是在襄樊之战时,孙权偷袭荆州,斩杀 ,导致孙刘联盟彻底走向破裂。当然,在 后,经过 等人的努力,蜀吴联盟再次建立。
不过,对于夷陵之战来说,依然给蜀汉和东吴的历史带来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就刘备来说,在这场讨伐东吴的战役中受到重创,不仅自己在夷陵之战的次年去世,也让蜀汉付出了数万兵马的代价。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备决定讨伐东吴时,蜀汉的文臣武将基本上是没有明确反对的。那么,问题来了,刘备讨伐东吴时,只有赵云明确反对,为何其他人都保持沉默呢?
一
首先,和《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在《 》等正史中,刘备伐吴并没有遭到多少反对的声音。其中,就蜀汉 之一的赵云,明确反对刘备伐吴,赵云给出的理由应该是先讨伐篡汉自立的 。但是,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由此,对于赵云来说,一个人的反对自然是孤掌难鸣。
除了赵云,在《三国志》等正史中,丞相诸葛亮只是在夷陵之战后,才发出了如果 还在的感慨,至于在夷陵之战前,则没有诸葛亮劝阻刘备的记载。此外,就黄权来说,在刘备决定讨伐东吴时,他主要是劝谏刘备不要 ,也即让刘备坐镇后方,而不是反对刘备伐吴。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夷陵之战前,蜀汉的文臣武将,几乎是都不反对刘备讨伐东吴的。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东吴背叛蜀吴联盟,偷袭荆州,又斩杀关羽,已经触碰了蜀汉的底线。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在这个时候,刘备还不还击的话,势必让蜀汉的将士寒心,乃至于削弱了蜀汉上下的凝聚力。打个比方,今天东吴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你刘备不去反击,下一次曹魏攻取汉中,除掉 ,你刘备还可能无动于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怎么可能还有武将为蜀汉镇守一方, 呢。
从这一点来看,刘备必须要讨伐东吴,因为不管夷陵之战的结果如何,都有助于增强蜀汉内部的团结。但是,假如没有夷陵之战的话,只会削弱刘备在蜀汉将士中的威望,这要比夷陵之战失败的危害更大。进一步来说,从刘备和关羽来看,夷陵之战的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应该是蜀国文臣武将没有劝阻的重要原因。
三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 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 ,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 。
早在东汉末年,关羽、张飞就开始跟随在刘备左右了,并且三人的关系可谓十分亲近,也即《三国志》中形容的“恩若兄弟”。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刘关张兄弟终于建立了可以抗衡曹魏、东吴的蜀汉。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关羽可以称之为蜀汉的联合创始人,而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想要反对刘备为关羽报仇,显然需要相对应的资格。而在蜀汉的文臣武将中,自然只有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拥有这一资格。而在这几个人中,只有赵云明确反对讨伐东吴。当然,赵云的意思也不是不为关羽报仇,只是应该先讨伐曹魏,如果能消灭曹魏,那么东吴自然会臣服。
四
最后,另一方面,刘备伐吴时,之所以绝多数人都不反对,其实和 存在直接的关系。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 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数个月后,刘备正式起兵,发起了夷陵之战。刘备称帝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为蜀汉的文臣武将加官进爵,比如诸葛亮被封为丞相, 被封为 ,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由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之所以先称帝,再讨伐东吴,原因就是称帝之后,可以名正言顺的封赏手下,而在获得刘备的封赏之后,这些文臣武将自然不好反对刘备发起夷陵之战了。比如诸葛亮、张飞、马超、魏延等当时的大臣,都获得了汉昭烈帝刘备的封赏。
换而言之,刘备称帝并分封手下,有助于在夷陵之战时获得蜀汉上下的支持,这不仅可以避免蜀国内部的反对声音,也在面对吴王孙权时,促使汉昭烈帝刘备能获得身份上的优势。总的来说,对于《三国志》等正史中记载的刘备伐吴,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是截然不同的。在蜀汉群臣基本上支持或者不反对的背景下,刘备得以在公元221年调集了5万大军,这已经是蜀国兵力的半壁江山了。因此,在笔者看来,能够迅速调集这么多的兵马,也说明刘备伐吴客观上获得了蜀汉上下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