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西汉著名法学家张释之,他为何被称西汉“包青天”?
3510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张释之。
此人名叫张释之,是河南南阳人。早年间张释之和兄长张仲一起生活,张家比较有钱,所以张仲花钱给弟弟捐了一个官。于是张释之做了骑郎,可是十年的时间,他一直 ,没有得到升迁。张释之感到很愧疚,毕竟花了兄长不少钱,于是他打算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闻讯,“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汉文帝亲自召见了张释之,双方进行了一场谈话,“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汉文帝听后非常高兴,“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谒者仆射是 身边的近臣,能够时常伴随皇帝出巡。张释之很有才能,因此他很快又得到了升迁的机会,“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公车令的级别、待遇并不算太高,“秩六百石”,但是作用很重要,“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上任没多久,张释之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太子与 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按照规定,任何人到司马门,都应该下车,否则就是违反宫卫令,要受到处罚。
太子、梁王那是皇帝的爱子,更是太后的掌上明珠,他们两人地位特殊,根本没把宫卫令放在眼里,而以前的公车令也不敢管。但张释之不一样,他坚持秉公执法的原则,他率领卫士追上了太子、梁王,然后将其扣押,不允许他们进宫。接着张释之进宫,向汉文帝上奏,弹劾太子、梁王的罪行。
汉文帝免冠谢罪,说道:“教儿子不谨。”薄太后听说自己的两个宝贝 被扣押,赶紧下旨“特赦”,张释之这才将太子、梁王放入宫中。这件事之后,张释之不但没有被贬,反而接连升官,后来被封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即西汉王朝的“最高大法官”,负责审理全国的刑狱案件。
张释之在任期间,“守法不阿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审理案件,不惜多次顶撞汉文帝。比如有一次,汉文帝乘车出行,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走出,惊了皇帝的车驾。张释之了解情况后,原来此人是无意之中惊驾的,所以只判了罚金。汉文帝非常生气,认为惩罚太轻,张释之却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过了一会儿,汉文帝称赞道:“廷尉当是也!”张释之在担任廷尉期间,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后来甚至出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情况。张释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堪称是“包青天”一样的人物。汉文帝死后,当年曾被张释之扣押的太子即位,即 。汉景帝的气量明显不如文帝,他将张释之贬为淮南王相。一年后,这位西汉的“青天”病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