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比安禄山更狡猾更狠毒,史思明最终下场如何?
3731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般认为,大唐是毁在 手里的。本来 正处于盛世之中,天下太平,国力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甚至排第一,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则是中国之幸,人民之幸也。然而,一场 ,把偌大的一个唐朝弄得乌烟瘴气,尽管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但从此大唐开始走向没落。这个事情很严重。因为这不仅仅是大唐开始没落,而是整个民族。严重点说,是整个中国在世界上开始全面走向下坡路。后来,不管是 如何的挣扎, 如何的征服(对世界和中国内地), 如何的崛起,还是 如何的盛世,也都无济于事。一句话,整个中国,自安史之乱之后,在世界上不再是第一了,开始衰落了!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然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当然安禄山首当其冲,罪不可赦。不过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似乎比安禄山的罪责更大,他在历史上是躲在安禄山身后的,让许多人对他忽略的,而事实上他是一个很阴险的人,咱们今天就把他给挖出来亮亮,此人比安禄山更狡猾更狠毒,他才是导致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
大家知道,安禄山这人是依靠欺骗起家的,他是通过在皇帝面前装疯卖傻、装憨卖乖,迷惑 和杨贵妃,装作极力忠孝朝廷的样子,把唐玄宗骗得一愣愣的,然后把兵权交给他,然后他一翻脸就造反了。安禄山就是一大骗子,或者一个阴谋家。但事实上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家,他比安禄山更会装,更阴险。
说实话,此人也是骁勇善战,颇有才智,很受唐玄宗赏识。有一次,玄宗亲自召见他,与之亲切交谈,对他的军事才能大为称赞,于是问他多大年龄,他谦虚地回答说:“老大不小了,臣已经40岁了。”皇帝拍着他的肩膀说:“才40岁,还年轻嘛,你好好地努把力,日后一定会显贵的!”此人在皇帝面前大为感动。然而唐玄宗哪里会想到,17年后,此人却造反称帝了。这个人就是今天咱们要讲的人,即让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那么此人是谁?他又有什么能力称帝?
也许大家都猜到了,此人就是向来被称为安史之乱二号人物的史思明。关于史思明这人争议很多,很多人都认为他是那场战乱中的老二,是安禄山的影子而已。实则不然,他其实是躲在安禄山身后的“幕后老大”,是导致大唐衰败的元凶和事实上的第一责任人。原有有四:其一是,他比安禄山更狡猾,更会装,更阴;
其二是,他的手段更毒辣,更残忍;
其三是,他比安禄山更有军事才能,更能打;
其四是,安禄山在战乱一开始就死了,而史思明则几乎活到战乱的最后阶段,是他死之后,叛军才大势已去的。所以史思明对唐朝的危害程度是最大的。下面咱们就具体来看看此人有什么能耐来搅得天下不安。
一、阴险狡诈,借刀杀人
史思明(703年—761年),原姓阿史那,初名崒干,宁夷州 人。史载此人 ,甚至长得很难看,但却跟他的同乡安禄山一样聪明,也懂六种语言。史思明是与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长大的,二人一直保持着铁哥们关系,这也叫臭气相投吧。不过,对于骗术,史思明似乎玩得更绝。
早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为躲避债务,逃亡到北边的奚族地区,但他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给捉了,奚族人想杀死这个外地人。于是机灵而狡猾的史思明显示了他惊人的骗人能力,躲过一劫。他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你们的大王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可以,但你们也会大祸临头,信不信?”奚王看他一副大度从容的派头,还真信了,于是以贵宾之礼接待他。
奚王本就畏惧唐王朝的势力,况且还是跟咱和亲的,有这美事,遂决定派100人跟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史思明对奚王说:“你派的人是不少,但我看多是浅薄之徒,这样的人去见吾皇岂不丢面?听说你手下有一个才华超群的勇将琐高,何不让他去呢?”于是奚王便让琐高带领300人跟随史思明去了。
他们 人快走到平卢(今辽宁朝阳)时,史思明想这事不对,毕竟假的真不了,一到朝廷不就露馅了?于是脑子一转,歪招就出来了。谎言一旦开始,就刹不住了,那就接着骗吧。他先派人告平卢守将裴休子说:“奚族人派琐高带领一队精锐将士来朝拜我大唐天子,他们嘴上说的好听,其实是来偷袭平卢的,你得做好准备,先下手为强干掉他们!”裴休子 ,在奚人进入平卢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琐高手下的300人杀了个精光,只留下琐高一人当人质。
史思明把琐高押送到幽州节度使那里。节度使见奚人最有才能的琐高被捉来了,对史思明极为佩服,于是给朝廷上奏大赞史思明。史思明此后便官运亨通,被提拔为将军,颇得唐玄宗赏识,还被皇帝赐了个汉名——史思明。
二、假意投降,出尔反尔
不能不说史思明这人聪明绝顶,在逃难途中被外族人抓了,搁一般人,能想办法逃出来就是万幸了,这位还玩了一把借刀杀人,借别人之手杀死敌人;而且又把这变成自己的功劳,又升级成借人立功了。这还只是史思明初级阶段干得事情,之后干得就更绝了。
安史之乱刚开始,史思明是从属于安禄山的,是做为安禄山的第一 而存在,但同时也几乎是第一打手(至少是最一线的 ),这人很了不起,换种说法就是智勇双全,文武全才。安禄山简直太不幸了,刚起兵一年多,刚当了几天的皇帝,正得意时,却意外地被儿子干掉了。于是史思明的机会就来了。也许史思明巴不得安禄山早死呢,你儿子杀了你,省得我动手。因为可能在他的心里,他才是安禄山最合适的接班人,所以当安庆绪继位之后,他史思明根本就不买账,你是哪根葱?这皇位终究是我的。
安禄山死后,史思明称霸天下之心已经开始显现,他开始动手收拾整理安禄山被打散的部队,准备搞事情。当然安庆绪也不是傻子,他也早看出史思明有 ,于是也决定找机会把史思明干掉。
当安禄山被杀之时,史思明正指挥大军在太原跟 大战,他失败之后就退守范阳。这时安庆绪杀父称帝了,他被安庆绪封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他心里老不服气了。
此时,史思明坐拥范阳,即安禄山的老巢,这里可是富甲一方,之前他伙同安禄山从全国各地掠夺了许多 都存在这里,物资也很充沛,他占了范阳,有了资本,已经打算觊觎天下了。不过狡猾的他意识到,此时时机还不成熟,不能蛮干。其一是,他刚败给李光弼(在他以为,大唐似乎也只有李光弼是个可怕的对手),有点心虚;其二是,安庆绪刚称帝,得先稳住他,毕竟人家是安禄山的儿子,继位大燕皇帝也是名正言顺,因为安庆绪杀死老爹开始对外宣称是安禄山暴死,叛军此时当然还是拥护安庆绪的。
不过安庆绪称帝之后,很快被唐军打败,不得已退出洛阳,逃往邺郡,皇帝没当几天,反弄得 。他到邺郡后,又开始四处征兵,欲 , 。比如安禄山的老部下蔡希德、田承嗣等先后率部投奔他。但史思明却没有反应,所以安庆绪不能不怀疑他。于是就派了宰相阿史那承庆、亲王安守忠和部将 节三人,带了五千 赶到范阳,以调兵为名,实则是调查史思明。
史思明听说安庆绪派人来,立马意识到对方 。于是便在营帐之外设好埋伏,然后自己率领几万士兵出城迎接。史思明就是聪明,他见到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后,立即下马行礼,握手叙旧,你们可来了,我想死你们了!本来之前史思明跟阿史那承庆关系就不错,后者当然只得听史思明摆布了(也就是放下武器,跟着人家走)。当史思明带他们进了范阳城,来到自己的地盘,就是他说了算了。史思明早已设好了 ,大家正喝酒呢,史思明一声令下,阿史那承庆等三人全被拿下了。
这明摆着是跟安庆绪翻脸,是史思明傻吗?当然不是,因为他感到此时想争天下,时机并不成熟,自己摆在明处,成为大唐讨伐的对象,此时最好的方式是,保存实力,而保存实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投降朝廷。关键是,一投降朝廷,自己不但安全了,朝廷就把枪口专门对准安庆绪了。这样他又玩了一把借刀杀人,就是借唐朝军队的手,先干掉安庆绪再说。等小安被朝廷收拾了,自己力量也攒够了,再反水,大事可成矣,这小算盘打得真绝。
于是史思明率领十三万兵力向唐投降。唐肃宗当然高兴了,立即封了史思明为归义王,仍兼范阳节度使,其七个儿子也都被封官。史思明要的就是这效果,我是投降了,但我还是范阳老大,有兵有粮有武器,啥时候想反还不是现成的?
史思明投降后,却不断招兵买马,这不得不引起唐朝廷的警觉。公元758年5月,朝廷派乌承恩为副使,到史思明军中监视他,如果史思明确实有反心,那就想法结果了他。但这招也太小看史思明了。他早防着呢。乌承恩到史思明军中后很快就发现史思明不怀好意,是诈降的。于是就想采取行动行刺史思明。不想被狡猾的史思明发觉,乌承恩没有成功,反被史思明杀死。这下史思明有借口了,我 为你大唐服务,你们不相信我,还派人害我,既然如此让我寒心,那对不起,我只有反了。
于是史思明一不做二不休,名正言顺再次反叛。史思明有个老参谋叫耿仁智,此人已跟随史思明混了二三十年了,也是元老了,他此时劝史思明说,这样不好吧,出尔反尔,岂不是被人耻笑?你知道史思明多狠?他一棍子就敲碎了这个老部下的脑袋!由此也可以看出,史思明的反心是如何坚决,或者说,他当初确实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不得不假装降唐的。
从史思明降唐又叛唐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此人心机多深。然后下一步就是跟大唐争天下了。不过得想办法把安庆绪干掉,要不我打了天下,他不是还得跟我争皇帝?
三、再设鸿门宴,干掉安庆绪
许多年前 发明了鸿门宴,但自己没弄成事,倒是让后人 。这史思明也是深谙此道,先前玩了次鸿门宴,搞掉安庆绪的三大猛将(或重臣),这次又摆鸿门宴搞安庆绪了。
事情是这样的,安庆绪退守邺城之后,招兵买马,卷土重来,翅膀硬了,唐朝一看不好,又兴师动众发兵来讨伐他。758年九月,唐肃宗派 、李光弼等9大节度使,率20多万大军,号称60万,几乎以举国之力来功邺城。安庆绪自是难以招架,但他也不示弱,仗着邺城的防护措施好,死守不降,同时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13万大军来救。此君也不是浪得虚名,最后竟然以5万精兵打败唐军,当然他的运气也好,总之他胜利了,救下了安庆绪。当然也不是白救的,是有条件的,他是想让安庆绪让出大燕皇帝之位。
当时安庆绪在困境之中,为了保命是答应史思明让位的,但当他解困之后,却又想食言,不情愿让位了。这不玩我嘛,于是史思明想干脆把你解决掉算了。但他很狡猾,毕竟有点 不是,人家小安毕竟也是老安的嫡系传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派人跟安庆绪说,我其实并不想跟你争天下,要不咱俩合作,把江山打下来平分?安庆绪一想,这也是个办法,毕竟人家现在实力雄厚,大军在手,那就折个中吧。就答应谈判,来商量这事。
史思明也来了个高姿态,说,兄弟,我衷心欢迎你来,咱们歃血为盟,共对唐军,同谋天下!安庆绪一激动就去了。史思明智商和情商都是很高的。他能同安庆绪称兄弟,有两层意思,一是,他本来是安禄山的兄弟,这时我自降一辈,给你称兄道弟,够意思吧?二是,他一跟安庆绪称兄弟,俩人就不再是君臣关系了,平级了,咱俩谁也别急,谁也别想先当皇帝,你安庆绪下来吧。
跟史思明比,安庆绪智商弱爆了,就一本正经带着四个弟弟及部下孙孝哲、 、高尚等人前去了。结果安庆绪一到,史思明立马大手一挥,拿下!安庆绪鸿门宴也没吃成,就跟自己的四兄弟和部将们一起做了饿死鬼。不过关于这段历史,还有一个版本,就是安庆绪来到史思明的鸿门宴上,双方先是吃肉喝酒,歃血为盟,安庆绪正激动时,被史思明收拾了。两个版本的唯一区别是,安庆绪是吃饱了上路还是当一个饿死鬼上路。
干掉安庆绪后,史思明于760年五月在范阳称帝,这时他57岁,据玄宗皇帝鼓励他努力时,正好17年。现在开始,他要独立跟大唐决斗了。此时离安史之乱结束还有3年,时间还很充足。
四、若不是史思明遇到意外,大唐就悬了
从以上史思明的发迹史,从他对大唐朝廷的 ,到诱杀安庆绪,可以看出,史思明确实不简单,基本是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之人。不过这还只是他阴的一面,他还有阳的一面。因为要得天下,光玩阴的当然不行,还得来硬的。什么是硬的,就是史思明这人骁勇善战,很能打,而且颇有军事谋略。
明朝史学家 这样评论史思明:“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这种说法并非夸张。相比而言,安禄山是个精明的商人,视天下为一场交易,自是很有战略远见,但具体到谋略上,他就不能胜任了。而史思明不仅具有战略眼光,而且很有谋略,他就是安禄山的“ ”,一个很牛的幕僚,而且还能亲自上战场作战,简直一全才。若不是碰上李光弼这个牛人,史思明将前途无量。李光弼先后在太原大战和河阳之战等著名战役中完败史思明,奠定他在平定安史中第一名将地位,但即便如此,李光弼对史思明也不是完胜。史思明曾在邺城之战,在他称帝后的怀州之战,和 等战役中击败过李光弼。
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开始阶段,还是主要靠史思明打硬仗的,他在河北一带几乎所向披靡,直到碰上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合击才被挫动锐气。但后来,史思明还是打败唐军刘正臣、颜真卿等部的军队。特别是在后来的标志性战役,邺城大战中,他以少胜多败唐军20万人,更是彰显了其突出的军事才能。以至于《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史思明:“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 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那么他为何会阴沟里翻船,被儿子杀掉?
五、史思明的软肋
史思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也是有软肋的。前面说过,史思明这人手段毒辣而残忍,这个特点对别人来说很恐怖,当然也是他的软肋。
史思明部下的兵将是安史叛军中最残暴的队伍,就是喜欢屠城,他每攻陷城池,都杀光老弱男丁,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比如在魏州一战中,史思明军一天就杀掉三万多人,弄得血流成河。
太过杀戮成性的人,必然没有好下场,况且他这人心狠,不只是对旁人,对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他后来进攻陕州,出战不利,退守永宁。史思明下令筑城贮备军粮,命令将士们一个月时间完工。其子史朝义率军士苦干,城筑好后,没来得及在外墙摸泥,也就是说,主体工程完工,还没有粉刷。史思明大怒,扬言要杀掉史朝义和部下大将骆悦等人。
大家也是对史思明怨气很重,早受不了啦,于是鼓动史朝义,与其让他把咱们宰了,不如咱们先下手为强,把他干掉,这样我等拥你当皇帝。本来史朝义不想这样干,这不是跟安庆绪一样不孝吗?史朝义这人比较心软,但怎奈部下软磨硬泡,最后终于下了决心,你们想咋弄咋弄。于是史思明被杀。此时是761年春天,离安史之乱结束不到两年时间。史朝义不但心软,当然能力更不行,史思明死后,叛军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做为了,只有垂死挣扎的份,不久即败。
总之,史思明这人既有本事,又狡猾,又心狠,活时间又长,他对于大唐王朝的破坏比安禄山更严重,他能甩那个“大肥猪”几条街,他要不是被意外杀死,大唐就悬了。即便如此,大唐也是元气大伤,所以他才是让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文/一米暖阳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