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魏延一生有何战绩?他到底该不该死?
4260
对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34年秋,垂危之际的诸葛亮自知难以活着回到汉中,预托死后的军事。决定由 暂时指挥全军撤退,而由魏延断后。在这里诸葛亮已经预见到了魏延可能不服从命令,其措施就是尽可能减小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至於魏延后来,擅自提前回师并将栈道烧断,几乎置杨仪的蜀军主力于死地,还公然指挥部队进攻杨仪,导致失败被斩,这不是事前所能预见到的,诸葛亮不是神。总之此种内耗,对蜀国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当时诸葛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防患于未然?
没有必要往前翻的太多。诸葛亮自比 ,对历史当然不糊涂,更应清 朝的典故。 论建国时说过:我有运筹帷幄之中, 之外的 ;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的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 ,所以取得天下。萧何跟刘邦起事,张良是贵族,就不用再说了,只有韩信例外。其先不过是个 的人,后为执戟郎,就是到了高祖手下也才混个治粟都尉而已,没办法只好开溜。等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被逼无奈拜其为帅时,发现一个最要命的问题,韩信没有任何资格、威望可以服众!甭提将官,连士兵都不认识他是谁,谈何指挥部队打仗?高祖不愧为开国之君,自有其办法。沐浴、斋戒、筑拜将坛,登台拜帅!将威望、权力一并交到韩信手上。以汉王的身份压服全军。才有了西汉二百余年的天下。
要眼见为实?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不论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罢,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不能把蜀给魏、吴,哪怕今后天下不 !因夷陵战败,蜀国危如鹅卵,再经不起任何的损失。避免内耗,团结一致更显得重要了,刘备深知这点。此时的诸葛亮是丞相,已有相当的资历和威信了,足以服众。但刘备还是不放心,当众吩咐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写诏书告其子: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坦诚,使蜀汉的群臣百姓上下一心。让诸葛亮全力对外,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再怎么也学会了吧。把大权交给何人,诸葛亮心中已有人选。 是其遗命中指定的治国继承人,但诸葛亮也清楚蒋琬是萧何式的人物。而统军打仗需要的是韩信。杨仪、魏延自身的不足,担当不了这个大任。诸葛亮临死让杨仪指挥全军撤退只是个权宜之计。 才是其所选,故诸葛亮以其才学,倾囊相教。姜维此时身为护军,有一定的资本、声威,就看诸葛亮用什么方式提拔了。若象高祖、先帝一样扶其上马,并送上一程的话,魏延纵使不服气的话,那种内耗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要小的多。等到 中原的时候,若有魏延等辅佐的话,就不会孤掌难鸣了。而诸葛亮明知却不为,到底是因为什么?来不及了?怕不是这么回事吧。连 与蜀使谈天仅凭 一句话都猜出诸葛亮活不长, 岂能想不到。
是因诸葛亮的地位所决定的。 是后主 ,天下不是诸葛家的!诸葛亮深知军权的重要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武候以坦荡胸怀,立了一代君臣师表。但不能保证别人也如此。姜维后来也做的不差,足见诸葛亮有相当的眼力。但诸葛亮不能代行君事,登台拜帅,把一国之事托与他人。这是蜀国之主刘禅应该做的事情,但刘禅没做!刘禅是一个宽厚之主,却不是个明君。祖上做的、父亲教的,是一样没学会。今天我们只看见了手摇羽扇神采飞扬的诸葛亮,而那时的孔明得处处谨慎,日日思虑。
诸葛亮不是仙人,更不是神。 式的流言可以让其 !诸葛亮以其诚、公,对得起刘备,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他的家人与朋友僚属,也对得起他自己,无愧于生平的抱负。
当一回事后专家,在所有情况都已知下,叩心自问,你能比诸葛亮做的更好,把蜀军平安送回家?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诸葛亮可以不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但就凭其鞠其躬,尽其瘁,出师未捷而身先死,就可名垂华夏。风雨沧桑洗历史,诸葛武候做个正直、智慧、善良的人,终有后人来凭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