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真相是什么
1631
每当一提起 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的爆发客观上来讲是经济原因、阶级矛盾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当时种族矛盾的原因,毕竟历史上从未记载过安禄山打过什么著名的大仗、胜仗,倒是记载了安禄山经常以宴会的名义诱杀契丹、奚的首领,并将杀人原由说成是 逼迫,从而激发种族矛盾,为其所用。
但最主要的原因肯定不会是任用胡将,还应该是当时唐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尤其是 晚年的严重怠政。即使没有安禄山,也会有 山、刘禄山起兵作乱或者叛乱。安禄山是河北营州人,是胡化最严重的几个地区之一,其母亲是 人,父亲可能是个白种栗特人,后来他母亲改嫁给一个 的,改名叫安禄山,因为从小在这片地区长大,对于这片地区非常了解,跟各种不同民族的人做过生意,会六种语言,由于家境贫寒,所以形成了非常能吃苦,擅于揣摩大人物的心思的性格,这些都在其后来的发迹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安禄山结识了驻守河北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被其看重,张守珪作战之前派很多人去抓几个敌军的舌头,别人总是不行,但是安禄山总是次次成功,所以把他升为偏将,后来在作战中,安禄山都非常的英勇,总是受到张守珪的保举,九年之后,已经做到了北方三个藩镇之一的平卢地区的节度使了 。大唐主力一直是 百姓军队为主,安禄山手下也是汉军汉将,大唐四五十万藩镇兵大部分都是汉朝百姓,安史之乱后,数十万汉朝百姓在内乱中互相倾轧,中央权威下降后才出现的。站在安禄山的角度看,起兵作乱是不明智的。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干妈,在当时的大唐被认为是国戚宰相 的胡奴。
事实上确实如此,安禄山的步步高升离不开杨国忠的支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是杨国忠处理不当必反安禄山。这时站在杨国忠的角度看,你安禄山如果有脑子,主动请罪,起码可以保荣华富贵。谁知 禄山没脑子,起兵作乱了。损人不利己,最后被自己儿子杀了,自己儿子又被 杀了,史思明也没个好下场。最后造成了什么结果呢?整个大唐武力失控,下克上,几乎所有的军队都成了骄兵悍将。不听调遣更是家常便饭。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安禄山拉拢的其实只是胡汉中的投机分子,和安禄山的本部常备军,将帅率领的底层士兵及很多部落兵。河北地区当时士民的主流民心并没有向着安禄山,这还是在安禄山长期经营河北的前提下,河北地区反对安史的胡人和汉朝百姓自然很多。
安史之乱高峰时期,河北地区主要官军之一的平卢军,联合河北官军内的高句丽集团,在刘正臣率领下反正,袭杀安禄山派驻的官员,一度收复幽州,几乎把安禄山留守幽燕的亲信一网打尽,屡次击败叛军和投靠安禄山的契丹与奚,后来因为长期在敌后作战,后援不及,再加上听闻潼关失守,知道自己独木难支,才被迫渡海到山东。不可否认安禄山起兵作乱的时候幽燕有很多人反对他,毕竟在哪朝哪代,起兵作乱之初,忠于朝廷的人还是很多的,但是就安禄山起兵到攻破洛阳这一段时间,河北郡县开城投降者仍然是多数。很多人认为,河朔对关洛的离心倾向从唐初就开始了,也是安史之乱能闹得这么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安史之乱又反过来加强了河朔的离心倾向,尤其是唐庭镇压叛乱不力,导致河朔长期割据之后,这种原本就存在的离心倾向以一种制度化、明确化的方式确定下来。
安禄山守西北, 守西北。结果安禄山反了,朝廷几乎拿不出军事力量来抵御,只能调西北的郭子仪 勤王。结果发现,光是郭子仪也不行,万般无奈之下,朝廷雇佣了回纥人组织协助剿逆,代价就是攻下两京后,回纥可以合法劫掠财富子女。这种无奈的军事实力造成了安史之乱八年。朝廷希望越快结束战争越好,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先降而后叛,说明了朝廷无力镇剿的虚弱,怎能任叛军说叛说叛,说降就降。反复无常者必有后患。主要原因,就是朝廷的综合国力实在虚弱不堪,财政军事都不行。结果直接导致了,地方彻底看透了朝廷,地方采取 ,变成了合法的叛军,合法的独立割据。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翻不起大浪,事实也是如此。
因为一年之后,安禄山就在重重困境中被儿子杀了。这也是唐玄宗误以为安禄山足够理智,而安禄山起兵作乱实际上是石乐志。正因为唐玄宗不认为安禄山能够翻起大浪,所以他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西北,他担心太子趁机把自己赶下台,所以才有了那一系列事件。如果你从唐玄宗的角度出发,自然会明白一个道理:在马嵬兵变之前,他的 全部是围绕着如何保住自己的皇位。当然了,并没有说唐玄宗这个做法对,只是证明,唐玄宗并不是个老糊涂,他的出招方式依然足够理智。安禄山本人的野心以及其与杨国忠等人的固有矛盾,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所以,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这是经济基础变化的结果,是 的结果。
某种程度上来说,帝国的危机从唐玄宗忘记历史经验,建立了 度之后,已经是积重难返,安史之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这一切都与 密切相关。将领都是要采用坚守潼关的策略,可是玄宗和杨国忠,让潼关正面出击。 带着部队一出潼关,就被围攻潼关,6个月几乎整个 20万只剩8千人。潼关就此失守,唐玄宗就逃了,安史之乱发展成这样,完全是唐玄宗一人之过错。安史后的大唐,中央逐步走向有名无实,而地方势力则是有实无名,两者都无法重建稳定的统治秩序,整个国家自然会陷入长期的混乱。最后大唐中枢逐步彻底走向崩溃,名实不存,地方不再拿大唐当回事,名实俱全,逐步重新自行构建了一套新的政治体系,才逐步结束混乱。
最后,只要安禄山不兼任三镇三度使,或者到达一定任职期限后,就上调中央任职文官,安史之乱就不会爆发,或者延后几十上百年都有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史之乱又是必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李唐到了 这一代,祖宗遗泽已消耗怠尽,从 个人能力来说已经是逐次递减,李隆基后期既想着大唐盛世一起延续下去,又不想自己亲自上场,只想躲在幕后个人享受,被眼前的盛世繁华蒙蔽了双眼。从这点上来说,他甚至不如晚清的女主 ,对汉朝实力派拉拢分化瓦解,为晚清续了几十年的命。安史之乱爆发后,连续几代皇帝得了疑心病,完全不信任军事将领,一个平叛拖了八年,如果这时李唐能有一个 的这样的皇帝,加强对胡族边疆的管理约束,文化上加速强制同化,当时还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