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胤祥:“九子夺嫡”里最聪明的人,受雍正重用
4920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九子夺嫡”老生常谈之话题,但是每每谈及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和心得体会。研究历史有时候就好比打麻将,都是那几张牌,但是每一次得到的排列组合都不一样,而且即便是同样一副牌,同样的牌局,不同的人来看,都会是不同的结局,而学习历史就有这样的魅力。
今天要主讲的这位人物,在之前但凡涉及“九子夺嫡”话题是必须要涉及之。然而呢,他在夺嫡过程中似乎“戏份”最少,但是却最被后人熟知,所以今日有意就其事迹单独表上一表,这个人就是 第十三子——爱新觉罗_胤祥。后人习惯称其为“十三爷”。
翻阅历史典籍,你会发现在“大家伙”忙于争宠夺嫡之时,胤祥的事迹“消失”了,可查事迹寥寥。胤祥成了这一时期“无所事事”的闲散宗室。但是,要是往前追溯一下,就不难发现“胤祥”这个名字在各类文件中是频频出现,更不难发现 对他的宠爱。再往后看,到了 朝,胤祥更是政绩斐然,是雍正朝举足轻重之人物,绝对是 最为信任和倚重之大臣,没有之一。那么就是这样一位既神秘,又了不起的胤祥,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生平又有哪些值得后人借鉴学习的过人之处呢?
前文提及,夺嫡之时胤祥可查事迹寥寥,仅在雍正帝起居注中有这么一句话,大意就是:怡亲王(胤祥)因为二阿哥 之事受到了牵连,但不久康熙皇帝就宽宥了胤祥。就这么一句话,但是放在那个云谲波诡的时期,足以让人“无限遐想”。
胤祥所谓“牵连”之惩罚,应该是被宗人府圈禁,时间不长就被放了出来。实际上,因“二阿哥”受到牵连而囚禁的并非只有胤祥一人,老三胤祉、老四 (雍正皇帝)和老五胤祺都受到囚禁。后来经过调查,这三位是无辜的,也就释放了事。可见这一时期,在 之形势,康熙皇帝对于他的儿子们戒备心理之强,可谓是前所未有。
至于康熙皇帝对胤祥之“宽宥”,也仅限于没有终身囚禁罢了,但对于胤祥始终未予谅解。康熙四十八年大封皇子之时,之前被圈禁释放的胤祉、胤禛和胤祺都晋封亲王,就连“镇魇太子”的“从犯”老八 都复立贝勒,在不受康熙皇帝重视的老九 和年龄更小的老十四胤禵都被封为贝子的情况下,胤祥未获任何爵位封受,侧面反应了康熙皇帝对胤祥之厌恶。
也许正是这样一段人生低谷,铸就了胤祥 ,与世无争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胤祥一生之功绩。
“熬”过了康熙末年的低谷岁月,雍正朝伊始,胤祥的人生发生了从低谷到巅峰之变化。雍正皇帝一上位,最重要的人事任命之一就是晋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任命其为四位总理王大臣之一,掌管户部。尽管雍正皇帝早就封藩建府,但是一向低调谨慎的胤禛并没有太多的自己人,因此胤祥可谓是 。
自古多少身居高位,被皇帝捧上天的人物,最后都落得身败名裂之下场。远的不说,同为雍正朝初期“三巨头”的那“两头”隆科多和 ,就没能摆脱了这恶性循环的怪圈。但是胤祥却至始至终都是被光环笼罩,不得不佩服胤祥之同时,又惊讶胤祥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总结起来,胤祥的人生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谦谨。
尽管胤祥身居高位,但是留下胤祥做任何决策的史料并不多。这说明,胤祥虽然成为雍正朝初期最被倚重之臣,但是绝无任何僭越之行为,自己只负责提意见,决策权永远留给皇帝。另外,由于胤祥工作认真,政绩出色,雍正皇帝自然是对胤祥大加赏赐。
然而,胤祥面对皇兄的种种恩赏,第一反应永远是竭力推辞。都说为君者有“帝王心术”,其实为臣者又何尝不是?这种推辞使得皇兄对自己永远持有一种亏欠心理。而雍正皇帝又是一位爱憎分明之人,心里越是亏欠就越是要加倍地补偿。所以这也是胤祥能够始终“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方面体现了胤祥谦谨的就是不结党营私。
年羹尧和隆科多基本上就是倒在结党营私上。古代帝王,尤其是 皇帝,最厌恶大臣们结党,康雍乾三朝多少文字冤案,其主要目的就是打击结党?所以胤祥对于结党之事那是相当避讳。
但是,与结党营私 之作风大相径庭的是,雍正皇帝居然主动给胤祥拉帮结派。在打击年羹尧和隆科多过程中,为了瓦解年、隆集团,深谙官场之道的雍正皇帝,主动给那些结党年、隆的官员找“大腿”,这个“大腿”就是怡亲王胤祥。
要不是对胤祥百分百之信任,精明透顶的雍正皇帝怎么也不会这么做。然而,胤祥的做法是,以皇帝之结交为结交,以皇帝之憎恶为憎恶,只管发现人才,但从不笼络人心。确实,胤祥为雍正皇帝举荐过不少人才,近臣 和自己的接班人果亲王胤礼,都是胤祥举荐之重臣,但是他们是“十三爷”的人吗?并不是。
胤祥之谦谨最后的表现就是懂得急流勇退。雍正八年,为雍正皇帝操劳八年的胤祥不幸病殁,年仅44岁。在卧病在床时期,胤祥给雍正皇帝上了一份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了安排之奏折,算是一份遗嘱。他在遗嘱中特地强调了两点∶
第一,凡一切安葬礼制绝对不要超出亲王定例;第二,自己死后由自己的小儿子(嫡出)弘晓承袭怡亲王爵位。第一点好理解,不搞“特殊化”是为了不给其他人留下话柄。当然了,如果皇帝坚持要搞特殊,此时我胤祥已经不在了,这完全与我个人意志无关。
这第二点的目的其实与第一点是异曲同工。当时他的小儿子弘晓年仅九岁,九岁孩童承袭王爵是怎么也不可能参与朝政的。胤祥之意正是借此表明,胤祥这一支后人至此远离政治中心。其实在胤祥的心里,子孙后代能够保全这一份爵位已然是万幸了。
雍正皇帝对于胤祥身后事安排之良苦用心怎能不心知肚明。对于第二点,雍正皇帝遵照胤祥之意,谕旨“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
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雍正皇帝特地称为“吾弟”,后才用皇帝专用自称“朕”,可以看出胤祥在雍正皇帝心目中之地位是“先兄弟,后君臣”,这在集权制达到顶峰的封建社会,应该是绝无仅有之例了。“怡亲王之爵位”也成为大清王朝第九个“ ”。
而对于第一点,悲恸而愧疚的雍正皇帝怎么也不能答应,实际上,胤祥的安葬礼制远远超出亲王定例,要不是胤祥先见之明早有预料,这些所谓越制的恩宠,都可能成为子孙后代的麻烦。
而且事后证明,胤祥的谦谨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的儿子们。 皇帝上位之后,不但对十三叔颇有微词,对待堂弟弘晓更是隔三差五以言语旁敲侧击,有意打压。而自己那不安分守己的儿子弘昌和弘晈,最后虽被卷入政治风波,还好仗着老爹的面子,没丢了性命。
其实,胤祥为何能够如此 ,又能如此先见之明?再简言之,同为帝王心术修炼之人,谁还不知谁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