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之死到底是什么样的究竟是死得其所还是另有冤屈

3159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 之死。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 之弟 , 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 入蜀,历任绵竹 、成都县令、越嶲太守。司马光曾评论道:"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说明这位马家小弟还是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毕竟三国时期读书教育并不普及。而汉 刘备也评论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那么,马谡死于街亭之败究竟是死得其所还是另有冤屈呢。

image.png

首先我们回到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征讨南蛮,马谡随百官送行。诸葛亮回首问马谡:"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
马谡答道:"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诸葛亮纳其建议, 最终取得平蛮胜利。由此可见,马谡仁兄不单单只会 ,更能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给出作战意见,甚至用现代一点的讲法,还可能学习过心理学。

时间回到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那么这里我们就要分析分析了,诸葛亮一向以严治军,而马谡跟随在其左右那么多年不可能不知道这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马谡竟敢违背诸葛亮的作战指示而坚持自己的作战命令呢,不急我们从头回顾一下 。

image.png

翻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张郃在街亭山下断水,山上的马谡为什么不依仗地理优势下山与张郃决战呢,换句话说为什么马谡就失败了呢?

image.png

这要从马谡抵达街亭说起,一来到街亭看到地形熟读兵法的马谡,更善于利用地形,整个街亭处于平地,而通过街亭的道路只有南山脚下的一条不大的官道,马谡稍作思考:蜀军中最大的优势便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是种远距离作战兵器,而街亭的地形就完全适合诸葛连弩的发挥,以及最大程度打击敌人。只要把营寨安于南山,留给张郃的便只有两种情况:一、魏军功山以求通过街亭,而山路崎岖大部队施展不开,蜀军便可居高临下利用诸葛连弩射杀魏军。二、魏军不攻直接通过官道直扑街亭,则马谡军全军出击与街亭守军前后夹击,魏军休亦。

而马谡也忽略了一点:南山对于敌人是易守难攻,对于自己也是下山不易。且南山另外一个地形特点便是通往马谡大营的是条两面都是斜坡的山路。张郃一来到便看出其中猫腻,断了马谡水源,便把大军布置在山路两旁斜坡中静静等待马谡军队因水源断绝而主动出击,可想而知就一条山路,马谡的部队同样施展不开,只能被动挨打,岂有不败之理。

image.png

街亭一败整个蜀汉大军陷入被动,诸葛亮也只能选择撤退,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因为马谡错误的作战指令宣布失败。

纵观马谡生平参与的作战:一、平南蛮,未参与只是给出自己的见解,诸葛亮亲率大军实施获得成功。二、街亭之战,自己给自己做出作战计划,但仅从自己角度进行分析而未从敌军角度分析张郃应该如 攻自己导致街亭惨败。但并不能因此斩了马谡,当时蜀汉偏居一隅不论人口、部队或是人才都位居末尾,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锻炼。真正的问题在于诸葛亮并不能及时明白一个道理:当时的马谡更适合于一名军事参谋而非一名军事主官,且并未经历过战场洗礼的马谡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主官。且刚从街亭之战失败,经过血和泪洗礼的马谡更应该得到谅解,此后的马谡才真正意义上算是成才。

因此,不应该把北伐的失利过多归咎马谡身上,诸葛亮更应该从中看到蜀中真正问题:如何培养人才。至此,对于马谡更多的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多尔衮死后惨遭清算,孝庄是怎样的态度?

多尔衮死后惨遭清算,孝庄是怎样的态度?

高句丽本是一个小国,为何却屡屡叛乱?

高句丽本是一个小国,为何却屡屡叛乱?

晋文公手下的小臣头须,晋文公流亡时他在干什么?

晋文公手下的小臣头须,晋文公流亡时他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