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代宦官王振是如何成功专权的?难道没有人能压制住他吗?
454
明朝至太祖朱元璋起,对于宦官就有着很大的限制和压制。吸取前朝宦官专政,导致亡国灭家的教训,宦官在明朝前期的日子绝对不好过。朱元璋不仅限制宦官干涉朝政,就连议论都不行,甚至还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与朝臣接触。曾经有一位十分受朱元璋宠信的做镊工的宦官,无意间提到了朝政,朱元璋当即就将人给遣送回家了。
甚至一直到明英宗之前的明宣宗时期,尽管当时有金英等几位受宠的宦官,但是也只是给予他们恩德,并没有让他们涉足朝政。真正宦官专权,掌握国家大权,就是在王振之后。明朝宦官专权至王振起,后世闻名的九千岁魏忠贤也是在他之后。那么问题来了,在不许宦官干政的明朝,王政事如何掌握朝政,开明代宦官专权先河的呢?
王振是在明英宗时期达到高位的,他能成为位高权重的宦官,与明英宗脱不开关系。正是因为有明英宗的宠信和重用,才使得王振能够一步步接触朝政,并逐渐将权利揽入怀中。
王振最开始自阉入宫,因为生性机灵,所以受到明宣宗的赏识。不过虽然得到宠信,但是在明宣宗身边围绕的一干宦官中,却又不是最受宠的那一个。后来明宣宗将他派去照顾当时的皇太子,也就是日后的明英宗。王振在明英宗幼年的时候,就在他身边伺候照顾,可以说是与明英宗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所以明英宗在日后才会对他表现出无限制的信任。
宣德十年,明宣宗去世,年仅九岁的皇太子继承皇位,是为明英宗。因为年幼的关系,由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太后是一位非常贤惠的女子,虽然秉政,但是却并不处理国事,而是将权利下放给内阁大臣“三杨”。“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清正刚直的大臣,在他们的带领下,明朝国势有所恢复。
王振因为在明英宗小的时候就跟随左右,是明英宗最信任的心腹太监。所以在晓事之后,自然也会提拔自己的亲信,王振受明英宗提拔为司礼太监。
司礼监可以说是宦官中权利最大的机构,非皇帝心腹太监不可担任。司礼监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随着“票拟”制度的出现和完善,司礼监秉笔太监,更是代为批红,是皇帝的代言人。王振成为司礼太监,便又了日后一步步吞食权利的基础。
当然这个时候,王振并没有动作,因为他头上还顶着太后和“三杨”两尊大佛。明英宗年幼,并不能给他绝对的权利。所以他掩饰自己的野心,为了夺取太后和“三杨”的信任,更是演了一出好戏。
有一段时间,明英宗朱祁镇沉迷于球类运动。王振就趁着太后和“三杨”来的时候,进谏:“先皇帝为了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王振这一副忠心为国,劝主归心的样子,打动了太后和“三杨”,赞叹的说:“宦官中也有这样的人呀?”不仅如此,王振每次前往内阁传递上谕,都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一副忠直臣子的模样。这番表现得到了“三杨”的信任,原本内阁是不允许宦官入内的,后来“三杨”都将王振请进去坐着了。
受到信任之后,王振渐渐的露出自己的野心,开始提拔亲信。此事最后被张太后察觉,为了告诫皇帝和“三杨”,张太后将王振抓住,准备一刀结果了他。后来还是明英宗苦苦哀求,最后才放了他一命。
经过此事,王振会改邪归正吗?并没有!他的野心已经慢慢被养大,在被太后察觉之后,越发小心,将一切放在暗处实施。他暗地里结交大臣,甚至通过明英宗之手,压制有才能的人,提拔亲近自己的小人。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也老的老,死的死,新提拔的正直大臣,因为资历不够,不能压制王振。如此下来,王振专权的机会已经来到。在没了压制之后,他迅速掌控大权。朝中凡是亲近他的人都得到了提拔,而上奏弹劾他的人,都被他以各种理由罢官贬谪,最终朝堂成了他的一言堂。
就这样,王振通过明英宗无条件的宠信,和自己的狡诈奸邪,打破了明朝宦官无法干涉朝政的局面,成为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