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八王议政制度的由来与消失

1183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 。

所谓“八王议政”,即 最嫡系的皇亲贵胄一起商议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汗位)的继承人。“议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现于崇德元年(1636)以后,但满族上层贵族与议国政的制度,却早在 建立后金汗国之初即已形成。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 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后金的军国大事,都由诸贝勒等人共议裁决,诸贝勒大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亦命四大和硕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握。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又谕令 旗主贝勒共议国政。至天聪年间(1627年~1636年),除宗室贵族中被封为贝勒者充当议政的成员外,八旗固山额真也兼充议政,这种由宗室贵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额真等组成的议政制度,实际上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早期形态。

image.png

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在与诸子的谈话中,提出在他身后实行八王共治制。即以各掌旗贝勒即八和硕贝勒为八王,后金新汗将由八王中产生,八王具有选举、更换后金新汗的权力,并规定平日八王须共同晋见,并与后金汗共商国事。八王共治制将使后金新汗的权力大为削弱,后金新汗与八王之间、八王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监督与制约,当然这样的制度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即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参与国政的八王所掌权力的相争。崇德元年(1636年), 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他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此后清王朝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

image.png

皇太极对于这样的贵族政治权力越来越不满,并在不久后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并继而寻机削除异已,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即 、阿敏、 ),使汗权得到巩固,之后又设内三院及 ,“停王贝勒领部院事”,进一步集中了汗权,并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清王朝统一全国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贵族中除亲王、郡王、贝勒参加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也有参加议政的,这在实际上降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与地位。 帝继位后,进一步取消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皇权从而再度得到加强。到了 帝时期,康熙帝举行御门听政,并设立南书房来参赞政务,再次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强化了皇权(此时的八王议政制度已经基本上 了)。

帝即位后,皇权的集中达到了顶峰, 强化 ,并于雍正十年(1732年)设立军机处,正式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允许臣下阻挠旨意。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地方官员下达命令,努尔哈赤以来的议政制度就渐渐形同虚设了。到了 年间,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已只限于皇帝出巡、旗务及少数民族事务,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古代打更这个职业是怎么出现的如果没有这个职业会怎么样

古代打更这个职业是怎么出现的如果没有这个职业会怎么样

清代流放宁古塔是一种什么体验被流放之人为何不逃跑

清代流放宁古塔是一种什么体验被流放之人为何不逃跑

司马昭死后为什么会臭名远扬单从这一点就看出来了

司马昭死后为什么会臭名远扬单从这一点就看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