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太后为什么要杀掉柔福帝姬?真相是什么

5091

韦 为什么要杀掉 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 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此次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当然,这些被掳走的人中,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 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之后,经历了多年的分离, 的生母,早些年被掳到金国做俘虏的韦太后,终于回到了 。对于此事, 非常高兴,于是,遍赏群臣,韦太后也对诸位大臣多番褒奖,以示恩宠。

可是,当韦太后看到皇族中的一位帝姬时,眉头突然紧锁了起来。韦太后在回宫之后,向儿子赵构询问:这个女人到底是谁。赵构说:这是妹妹柔福帝姬。韦太后听后一口认定,说:这个柔福帝姬是一个冒牌货,真正的柔福早就死在了金国。之后,韦太后执意要求赵构将这个冒牌公主拿下,并处以极刑。

听到韦太后这么一说,宋高宗也糊涂了。

image.png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柔福帝姬好不容易从金国回到了南宋,现在已经在宫内生活了十多年。整个南宋,朝野上下,都知道她是 的女儿、自己的妹妹,为什么母后硬说人家是假冒的呢?

赵构看看韦太后,他从母后的眼神中看出了少有的凶狠。之后,赵构不敢多说,也不敢多问。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事情还要从1130年一个自称是柔福帝姬的女子出现在赵构面前开始说起。

第一次看到这位公主,说实话,宋高宗赵构是非常高兴的。因为,所有兄弟姐妹全都被金人强行虏到了金国,只有高宗一个人独在江南,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说,如果当时回来的是一位王子,或许赵构心中还会有所顾忌,因为都是父皇的儿子,担心会有皇权的争夺。但如今,回来的只是一位公主,对于自己来说,没有一点威胁。

当然,冒然来一个人自称是公主,要跟 相认,不可能不调查,不怀疑。毕竟,这是皇室血脉,不能儿戏。刚开始,赵构也带着几分怀疑。但是,赵构却对这个异母妹妹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此外,柔福被掳走的时候,不过十七岁,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年多,容貌和身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实在不敢确定,这人到底是真是假。

话说,在建炎四年的时候,边关有匪患,南宋的军队在该地进行剿灭,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 的女子。面对大宋的官兵,其他女眷都非常害怕,蜷缩在角落里不敢出声,深怕受到官军的凌辱。唯独这位女子,却主动跑到军官面前,跟人家说自己是当今南宋皇帝的妹妹。

这个自我介绍,着实把官兵吓了一大跳。

image.png

之后,有人提议:不管是真是假,先把消息报告给上级,让他们做决定。于是,士兵们把这个情况上报给了上级,传到了赵构的耳朵里。刚开始,赵构并没有亲自接见这名女子,而是派了几个宫中的老人,组成鉴定小组,以宦官冯益为首,前去辨认公主的身份。

这些人来到女子面前,看见她虽然衣衫朴素,可浑身上下很干净,美丽容颜中虽有几分沧桑,可是,举止气度却有一份难以掩饰的高贵,看得出她是名门之秀。

然而,这几位宫人也没有服侍过柔福,只能从一些宫廷旧事入手,向这个女子提了几个问题。而这女子的回答都非常得体,与实际的情况相符合。

此外,这个女子还说出了赵构的小名,这名字除了宫里的人知道外,外人不会知道。只是,有一个疑点,柔福本是小脚,可这女子却是一双大脚。就这样,冯益等人把调查结果向高宗做了如实汇报,让高宗自己拿主意。这一次,高宗亲自接见了这名女子。

当问到为何会有一双大脚时,女子 ,说:“金人对待我们就像对待牛羊牲畜一样,总是不停地驱赶我们。而我能回到南宋,是因为我看准了空隙,侥幸逃脱。从北到南,这样的艰难路途, ,我一路走来,怎么可能继续保持一双小脚呢?这双脚必然会改变模样。”

高宗听她这么说,眼泪也流了下来,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父兄,还在遥远的敌国受尽凌辱和折磨。而自己的这位小妹妹,万里逃亡的路途也实在是太凄惨。就这样,高宗下令,承认这名女子就是柔福帝姬,并封她为福国长公主。不久后,高宗将妹妹柔福下嫁给了永州防御使高世荣,并赐予嫁妆一万八千缗。

在两宋时期,宰相级别的官员,每年的俸禄大概是三百缗,而普通公主出嫁,嫁妆不过是五百缗左右。但是,柔福的嫁妆却非常丰厚,竟然达到了一万八千缗。由此可以看出,赵构对柔福非常看重。

此外,高宗还对柔福非常宠爱,前前后后给了不少赏赐,大概超过了四十九万缗。由于 ,高宗对妹夫高世荣也非常好,令其享尽荣华。

image.png

而这样幸福的生活,一共持续了十二年,直到韦太后回京,才让这件事情起了波澜。当韦太后回到南宋之后,听到柔福帝姬一事,不禁诧异说:“柔福早已病死在金国,现在怎么又跑出来一个柔福?”面对母后的疑问,宋高宗便将柔福如何从金国逃回京都,如何与自己相认的情况说了一遍。

韦太后说:“金人都在笑话你!说你错买了假货,真正的柔福早已经死了。”看到赵构的神情有些木讷,还有几分迟疑,韦后“持上袂泣”,拉住儿子,开始痛哭不已。既然,母后认定柔福帝姬是假,那么,宋高宗只能也认定柔福帝姬是冒牌货。

于是,宋高宗立刻下令,将这个假柔福抓了起来,并亲自审理这个案件。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后,“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这个柔福公主的确是个冒牌货!随后,朝廷公布了所谓的真相。假冒柔福本是汴京流浪女子,名叫静善,长得非常漂亮。在汴京攻破后,她被乱兵掠往北方。

之后,她在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喜儿的宫女。张喜儿以前是柔福帝姬生母王贵妃宫中侍奉,对宫内的许多秘事都有所了解,并一一都讲给了静善听。而且,她还说静善的相貌清秀,气质出众,与柔福帝姬有几分相似。之后,静善对这个巧合十分动心,便留心记忆,刻意模仿公主形态。

此后,静善在战乱中经历曲折,曾三次被人拐卖。最后,被土匪掳走,被迫嫁给了一名小土匪。在 官军剿匪时,抓住了静善,打算以匪眷的名义将她杀死。静善为了活命,称自己是柔福帝姬。

见到静善的言辞和气度,在场的官兵都被被吓住了,大家一时难辨真假,只能将她送到临安。就这样,静善成功地将高宗蒙骗了过去,并以公主的身份,得到了十多年的富贵。但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韦太后回到京师,说破了此事,使静善再无法掩饰,只好老实招认。

image.png

知道事情真相的宋高宗,下令将这个假公主在东市斩首。但是,在这件真假公主事件中,最倒霉的人是高世荣。他先奉旨娶了柔福帝姬为妻,后因为柔福帝姬被削夺了驸马的爵位,并被人嘲笑:“向来都尉,恰如弥勒降生时;此去人间,又到如来吃粥处。”

真是辛辛苦苦十二年,一下回到解放前。而由于假公主被揭发,整个朝野都在议论纷纷,都在痛斥这个假公主是何等的奸诈和狡猾,竟把大家都骗了。与此同时,大家还在感谢韦太后,在平安归来之后,把假公主揪了出来,揭露了她欺骗众人的虚假面目,让皇室的血统得以澄清,为皇家挽回了颜面和尊严。

就这样,一场惊天的骗局被识破了。

然而,这件事情在史学界却有不一样的声音,很多人对此看法不同。

有学者认为,这个被杀的柔福帝姬是真公主。这在《四朝闻见录》中有记载,说柔福帝姬之所以被杀,是因为韦太后和柔福当时都被抓了,都曾在那里受尽凌辱,被很多人糟蹋。所以,韦太后担心柔福把自己在北方遭遇过的凌辱,发生过的丑事说出去,于是,便逼迫赵构将柔福杀了。

此外,高宗和韦太后是母子,关系自然亲密。而柔福和高宗,只不过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自然会为了维护生母的利益,放弃这个妹妹。

那么,韦太后为什么要杀死柔福?她到底担心自己的什么丑事被揭发出来呢?

金人王成棣是押解北宋妃嫔前往北国的翻译官,在完成使命后,王成棣依据押送日志整理出一本书,名叫《青宫译语》。在这本书中,王成棣提到在押送途中,有一位金国的千户国禄,因为奸污公主,和公主同骑一匹马被杀,那个公主的名字叫赵嬛嬛,即:柔福帝姬。

之后,来到上京,在金国皇帝的分配名单中,“赐宋妃赵 、郓王妃朱凤英、康王妃 、帝姬赵嬛嬛……浣衣院居住者。”从字面看,浣衣院应该是洗衣房,但如果你真的认为,到那里就是去洗衣服的,那你可就错了。实际上,那里是金国的官方妓院。

image.png image.png

《呻吟语》记载说:“妃嫔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以往那些尊贵的皇帝嫔妃、公主,在这里都沦落为了 。在浣衣院中,她们只能光着上身,用一件羊皮衣遮住下身。而来到这里的基本都是金国的下级军官,性情彪悍,粗野不堪。浣衣院的妇女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甚至被随意杀害。

由此可以想象一下,韦太后、柔福帝姬等人在这里生活多年,她们的遭遇是何等的悲惨。后来,金国的盖天大王把韦后和柔福两个人弄到了自己身边,专门侍奉自己。于是,她俩成了盖天大王的侍妾。在1130年,宋徽宗、 被押送到了五国城,即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县,韦氏才结束了屈辱的生活,回到宋徽宗身边。并且,在同年之时,金国盖天大王将赵嬛嬛赏赐给了一个叫徐还的男子。

所以说,很可能在这个时候,让她有机会偷偷逃回了江南。《南渡录》曾经记载,盖天大王说:“从今天开始,赵构应该管我叫阿爹。”而当时,就有传言,说韦太后在北方给金国的盖天大王生了两个儿子。当然,在韦太后回国后,这些消息都被封锁和隐藏了,在正史中消灭的无影无踪。这样一来,在南宋王朝唯一见证韦太后丑事的人,只剩下那个早年逃回江南的柔福。

由此注定,柔福帝姬非死不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除了周瑜外,还有哪些人和演义中的样子完全不同?

除了周瑜外,还有哪些人和演义中的样子完全不同?

刘伯温死前留下一本兵书朱元璋找了一辈子,最后却便宜了李自成

刘伯温死前留下一本兵书朱元璋找了一辈子,最后却便宜了李自成

小说家巴尔扎克居然是在催债中被逼完成了巨作

小说家巴尔扎克居然是在催债中被逼完成了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