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战争双方交战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多场面都是演义小说编的
3928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战争场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大伙看《 演义》《 传》等演义小说时,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副画面:两军对垒之际,双方武将上前自报名号,然后两军各自后退百米腾出一大片空地来,之后两位武将提刀跃马上阵喊话“小贼,敢不敢与爷爷大战三百回合”。对方将领自然不能输了气势“尔等鼠辈,何不下马投降,爷爷留你全尸”,最后双方策马疾驰杀向对方。等双方将领激战正酣之际,后面的列阵的士兵则为自家的将领呐喊助威。
如若交战将领实力悬殊,弱方被强方一个回合斩落马下,那么此时败将一方必定士气低落,而且败方战将自然也不甘示弱,于是再出一将上前单挑,目的也是为了斩对方于马下,夺回失去的军威。如此往复,直到一方将领皆被斩于马下为止,此时单挑获胜的一方则击鼓雷鸣吹起冲锋的号角,而对方则四处逃散溃不成军,这样这场战役的胜负就一目了然了。
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场面尤其多见, 、 、 、 、 等等等等 , 之际能尚能大战三百回合难决胜负,比如张飞与许褚两位猛将白天打到黑夜都未分出高下,若是碰到自不量力的,被一刀斩于马下,主将既死,士兵自然无心念战四散溃逃。比如关二爷 ,关羽脚踏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一个来回去下华雄首级,敌军立马撤兵回营。
乍一看,这种打法有点过家家的感觉,太草率了吧。其实也有它合理的地方,中华民族自诩礼仪之邦,孔老夫子教导我们以礼治国,那么在行军打仗这事儿上自然也少不了一些虚礼。开战前,总要来个 ,决不打偷袭暗算这样的不义之战。先秦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那都是正儿八经的打群架,双方先下战书,约定好群架的时间地点,开战之前,双方将领也要先报名讳,然后再劝个降,报名讳是为了让对方知道自己死在谁的手下,劝降是心存侥幸,万一凭借 感动对方的呢?
其次呢,这种打法也是挺符合兵法的,兵法有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阵双方都知道这个道理,只要拿下对方的将领,敌军没有了主心骨,士兵的士气必然低落,再加上没了将领军队就没有了指挥官,等打起来敌军就成一盘散沙,自然一击就溃,这仗也赢的轻松,多省事儿。双方都知道这个理,最关键在于双方都觉得自己的实力胜过对方,呵呵,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
以上都是演义小说的理论逻辑,大伙千万别用到实际中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武将单挑的打法在古代战争中真的只是非主流,但是这里要说明一点,夏商周时期人们的想法还是很单纯的,这种认死理的打法确实是主流。等到 时期,国家越来越多,战争也越来越频繁,人们似乎就开了窍,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无所不用其极,也涌现出许多像 、 这样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这些人赋予了战争艺术的美感,把战争上升到指挥的艺术、谋略的艺术。
偏题了,接着说为什么单挑的打法是非主流。首先是,古人的武功没那么强,像武侠小说里提到的飞檐走壁、降龙十八掌、摘花飞叶即可杀人,都是意淫。要真这样,派个武林高手上阵,来一通暴雨梨花针,结束战斗,多简单。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战争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背后是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双 治家都是拼上所有家当,拼命的并不只有上阵的将士,如此重要的事情岂能如此草率应对。
其实,在中国古代,战争是历史的主流,五千年华夏大地打了不计其数的仗,人们从繁如星海的战役中早就总结了战争的规律,决定战争胜利关键因素并不是武将的武艺,而是国家实力和统帅的谋略。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基本上都是文武双全的,比如 、 、 、 ,单凭勇武能上升到名将行列的寥寥无几。现在就更别提了,你武艺再高也扛不住机关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