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吴三桂连连获胜之后,为何不乘胜追击灭了大清呢?
270
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 疏请归老辽东, 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形势的逼迫下, 也 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 ,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 ,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由于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 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
到康熙十三年四月,整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福建六省全部落入叛军之手。全国形势异常动荡不安。
偏偏在此时,吴三桂犯了一个绝大的战略错误:他没有乘军事上连连获胜之机,一鼓作气打过长江直上中原,却在长江边上勒马观望起来。从此,他再也没有能够跨过长江。后世学者谈到这个原因时, 。
有人认为,吴三桂深知自己在长江以北地区名声太烂,担心过江后处境尴尬。吴三桂这个人的一生,是相对来说比较矛盾的。他投靠满清,将南明 杀死,本身就已经彻底背叛了大明王朝和汉人。可是在晚年的时候,因为康熙皇帝要削藩,他再次选择反叛满清,甚至打着恢复汉人江山的旗号,可惜人心已经回不来了。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吴三桂担心自己逼得太紧,会断送扣在北京的长子和长孙的性命。因此,他才会放还一直扣押在手中的皇帝特使,让他们带信给康熙皇帝,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裂土罢兵。
在造反之前,吴三桂曾经派人前往北京,希望把儿子 给接回来。可是吴应熊对此表示拒绝,他将康熙皇帝削藩的事情秘密告诉了吴三桂,并且将自己的大儿子 带回了云南。
结果,吴三桂想要保住子孙性命的想法,反而断送了他们的性命。康熙接到吴三桂的书信后,立即召开会议。他不顾 的嫡亲姑姑和硕建宁公主的苦苦哀求,决定公开处死自己的姑父和表哥,即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和吴应熊的小儿子吴世琳全部杀死,以示决不妥协、不共戴天之决心。
据说,吴三桂得到一子一孙被处死的消息时,正在吃饭。他大惊失色,推翻饭桌叫道:“想不到皇帝小小年纪竞能如此行事!事情无可挽回了!”如今,他只能和小皇帝拼个鱼死网破了。但此时,他已经错过了将战火烧到敌人土地上的最好时机,只能在已经占据的土地上展开殊死战。
其实吴三桂不止吴应熊这么一个儿子,但是很显然他对自己这个儿子是最有感情的。从吴应熊的处事风格我们就能看得出,这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吴应熊为何不提前逃走?吴应熊若是逃走了,那么康熙必定会追查下去。直接矛头将会对准吴三桂,这是吴应熊不想看到的,他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而使得吴三桂的大业提前被揭发。他留在北京,反而是可以麻痹康熙的一种手段。吴三桂若是真的想造反,事先必然要把儿孙给接走,可他没有这么做,这就证明吴三桂不会造反。这么一来,康熙一定缺少防备,甚至会认为吴三桂会主动撤藩。那么吴三桂就可以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对起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吴应熊的确牺牲很大,他把大儿子吴世璠送回云南,意图很明显,有一个儿子继承大业就够了,他自己选择为了大业而牺牲。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吴三桂将皇位传给 吴世璠。可惜吴世璠年纪太小,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 , 遂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