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秦始皇为什么劳民伤财的修长城也不派兵去攻打匈奴呢
3682
对 修长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 ,与凶狠的匈奴 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
因为秦刚刚统一天下,所以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
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胜利的秦军后来得到的命令却不是继续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
三十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 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
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形成了横贯东西的 。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去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
这么做是劳民伤财,本末倒置吗?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算一笔经济账。
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大数量的骑兵。
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还要送他们到北方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
其次,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
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就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他们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太多了。
第三,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不仅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且作战的收益也少得可怜。
即使是秦军占领了广袤的草原,他们也无法耕种,因为中原的税收主要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
没有了农民,要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
即使打赢了,秦朝也会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间接导致了 的衰落。
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最先吃不消的却是 。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而且轻而易举,收益惊人。
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所以,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经验,想到了修筑长城。
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
游牧民族就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他们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
而且长城一线多为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
所以,秦始皇才会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