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没有翻译软件的情况下古人是怎么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的
1384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人交流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现代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互相沟通,只要多少会点英语就能够进行简单地交流,再不行就下载个翻译软件也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古代英语没有普及,没有翻译软件的情况下,古人是怎样完成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呢?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地大物博,与周边接壤的国家也很多,我国古代又都以天朝上国自居,自然免不了会有经济贸易和国事访问等业务往来,所以我国很早就有做“翻译”工作的人了,早在西周时期为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就有了专门负责翻译的官职,称之为“象寄”。由于当时地缘领域的限制,交流的对象也仅限于周边的少数民族。
到了秦和汉初是称之为“典客”,负责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宜,汉 力逐渐强盛起来以后,中外交流也越来越多,翻译人员的工作也不断增加, 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其下设置的翻译官,就是专门负责对外联系的,并且在西域各属国设置“译长”,主持翻译工作和履行使者任务,秦汉时期,凡各诸侯王、列侯和各属国的君主,以及外国的君主及使节,都被视为是 的宾客,所以与此有关的事务均有“大鸿胪”掌管。
到了 时期,翻译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从事翻译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翻译组织机构也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在这个时期翻译又有了新的名称叫“译使”,简单理解就是出使外国或外国来中国负责传译的使者。“译使”是在《汉书》和《 》中出现过,官员、官职还是属于“大鸿胪”这个职位。
从魏晋至明朝,大鸿胪的职责屡有变化。①魏晋和北魏时期,大鸿胪在执掌一般殿廷礼仪的同时,还负责夺爵削地等事务,其余权力分归 吏部、礼部和 ;②到梁陈时期,大鸿胪卿又改负责一般的殿廷礼仪,而不再负责封爵事务;③到唐宋时期,大鸿胪又恢复了礼宾事务,兼主皇室﹑大臣之凶仪(丧葬之事的礼仪);④ 不设此官,估计是没必要啊,那会天下都是我的。由此看出,不管这个大鸿胪的职责如何变化,其中的殿廷礼仪一直是由大鸿胪负责,所以翻译的工作还是由大鸿胪掌管。
从明朝开始,由于航海业的发展,中外交流变得十分普遍,所以设立了专门的翻译机构“四夷馆”,选取人员专门学习外语,但是由于不够重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到 以后,由于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让我国长期的与外界隔绝,因此导致了中国的整体国力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直1861年经历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后,才知道翻译外语、学习西方科学的重要性,于是开设了学习翻译的学校,虽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制约,但是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翻译官是翻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必须要精通两国或者多国的文字和语言,在古代没有翻译学校的情况下,翻译人员的来源是什么呢,最初的就是生活在两国交界地方的人员担任,因为生活在两种语言的过渡地带,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能掌握两种语言;其次,僧侣也是翻译人员的来源之一,在魏晋 时期,由于国家的分裂和战乱,人们利用 学说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对现实的逃避,所以佛教盛行,但是中国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佛经需要从国外引进,这种翻译机构叫“译场”,负责翻译经书,所以很多僧侣也为我国的翻译人员的一个来源。
古人对翻译的需求是与国家整体国力强弱相关的,相比现代比比皆是的外语学校和外语专业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古代的翻译工作和翻译机构是不可或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