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抗战英烈朱世勤:出身草莽的抗日英雄在单县殉国
4923
朱世勤(1904.6.3~1942.5.4),字俭堂。山东单县朱菜园村人,幼年家贫,入伙绿林武装,并被推为头领,后被招安。 爆发后,他率部抗日,参加庆云、东光、商河、滨县战役,多处负伤。
1937年12月10日在滨县与日本侵略军的交战中,毙伤日军百余人。
1938年10月升任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七路军第一旅旅长,在曹县、城武等地抗击日军。1938年支援台儿庄会战,配合第三集团军会攻济宁。是年12月在曹县的郭堂、古营集与日军激战,重创日军。
1939年2月,济南、兖州日军进犯朱部所据守的成武县郜鼎集,他率部抵抗,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抗日将士奋勇杀敌,冒着日军猛烈的炮火和飞机的轰炸,顽强抵抗,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日军伤痕累累,狼狈地败下阵去。敌人硬攻不能得手,派人送来劝降 ,朱将军冷笑着回信道:“仍愿与贵军相见于疆场之上,济则地方之福,不济则以死继之,亦世勤之分耳。他何敢言!”并鼓励部下:“大丈夫立身世间,应顶天立地,横逆艰险,乃是良师。此时忠好分明,正吾辈肝胆涂地之时,应把最后一滴血洒在鲁西,嗣后如有气馁畏难怕死者,均不是我之部下。” 苏鲁豫支队与朱部联合召开祝捷大会, 演出话剧《血染郜鼎集》。
1940年2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任命朱世勤为山东省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1年春,国民党国防部委任朱世勤为暂编三十师师长,所属部队四个旅十个团共四千余人。1941年冬,朱世勤组成前防司令部和专署机关,带领三千人马进驻潘庄,高垒寨墙,修建掩体,墙外布下鹿泰,坑壕内埋下竹签,又在东西寨门筑建岗楼,设置吊桥。
1942年5月4日,日军集中主力部队数千人在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攻单县,突袭朱部。朱将军亲自指挥部队作战,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日军死伤惨重,但终因敌众我寡,双方火力相差悬殊,城寨被日军攻破。朱将军亲自率领官兵冲上前线,左冲又突,奋力杀敌,双方展开了残酷激烈的巷战。突围时,千余官兵除四五人突围,其余全部阵亡。在激战中,朱世勤将军被日军刺伤头部和左肋,身负重伤,壮烈殉国。1942年国共两党为朱世勤召开追悼大会。国民政府追任其为陆军中将。
人物结局
1942年5月 4日,日军调集驻在商丘、菏泽、济宁、单县、成武、金乡、鱼台七县市的日军千余人,伪军五百人,汽车百余辆,坦克装甲车数十辆包围了潘庄,发生了单县抗战史上有名的潘庄战斗。
5月4日早晨,朱世勤的便衣侦探于单城西北郑桥附近发现日军汽车有向潘庄驶进的迹象,慌忙报告了司令部,当时朱世勤正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军情紧急,会议只得停止。朱世勤立即带着随从登上寨墙观察敌情,发现日军兵力已将潘庄远距离包围起来。
情况紧急,不战即亡。朱世勤决心“不成功 便成仁”,计划与日军 ,与潘庄共存亡。参谋长刘星南等也表示愿与朱生死与 共。
朱即分兵防守,东西寨门各安排一个营的兵力。此时,日军已开始用炮向北、西两面猛烈轰击,意在逼迫朱部外撤,乘机追歼。日军炮轰一小时后,见朱部不撤,乃向潘庄合围。由于日军兵力强大,潘庄外围又无险可守,战斗一打响,朱部外围部队就被冲散打垮,有的不战而逃,致使潘庄形成了孤军无援之势。
上午十二时许,合围的日军步兵凭交通沟向寨围逼进,战斗激烈。西门被日军炮火轰塌,守门士兵伤亡大半,一度被日军突入,形势危急。朱世勤知外援无望气急之下,亲赴西门督战,夺回西门,用火力把日军压在沟壕内,并选拔枪法好的士兵隐于寨墙掩体后,日军从沟内一露出脑袋即被击毙,战斗一时处于相持状态。当时司令部的机枪班守卫西门,投诚的日军反战士兵大岛一夫看到日军进攻疯狂,就向班长请求让自己持枪射击。被允许后,他先用日语喊话,诱骗日军出沟。日军以为自己的人已攻进寨内,于是大批朝这边蜂拥。待他们走进有效射程时,大岛一夫端起机枪一阵猛烈扫射,把日军打倒一片。下午三时许,战斗空前激烈,大岛一夫已身中数弹,仍坚持不下火线,直到战死。
战斗进行到下午,朱部官兵弹药殆尽。朱世勤命团长陈伯扬率部从北面突围,遭敌阻击,这时,东北风起,日军乘风向寨内施放化学毒气。朱部官兵没有防毒经验,很多人被熏倒,军心动摇,西门复陷。日军乘势发起总攻,朱部官兵节节后退,被压缩在寨中心。朱世勤见大势已去,无奈发出了“各奔前程” 的命令。随即率随从数人向东南方向突围。朱世勤突出寨后,在潘庄东南一里许的郭庄村后,被日军击毙在麦田里。副司令郭志彬、参谋长刘星南等均战死,所属官兵千余人除少数突围外,大部血沃沙场。
日军清扫战场后,晚九时撤离潘庄。是夜,天降大雨,血水遍地,沟壑尽赤。伤重没死的兵士淋雨后亦丧命。战后潘庄周围尸体遍地,其凄惨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尸臭月余不散。
朱世勤率部血战潘庄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和中国军队的爱国思想,在单县抗战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