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内阁是怎么出现的这事还得从朱元璋说起

3195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 “内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很多人眼中,明朝似乎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朝代。 君主似乎全是“ ”,很多人都觉得似乎明朝的 们进入了所谓“君主立宪”。内阁掌控一切朝权,皇帝端拱于上,根本不需要处理任何政务,全部由“内阁”处理即可。那么明代真的如此吗?

“宰相”还是“秘书”

明代内阁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比历代的宰相还厉害的机构。那么“内阁”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还得从 说起。

image.png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洪武十二年胡惟庸案发,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决心借题发挥彻底废除丞相制。但是朱元璋很快就发现,没了丞相简直要把自己累死。当时朱元璋每天堆积的公文如山,难以处理,不过朱元璋先生不愧是开国之君,他以极高的精力和能力自己处理完了所有事务,不过等到他儿子 靖难成功上台以后,终于知道朱元璋有多难了。

当时根据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各地公文200多件,平均一个公文就算他批复几十个字也是巨大的工作量。尤其是朱元璋 ,都一一处理,可以说是非常的尽职尽责,当朱棣接班以后深感皇帝这活可真的太难了。那怎么办呢?朱棣想了一个办法——找秘书。

image.png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当时朱棣在 之中建立了一个团体,专门负责帮他处理政务,平时和翰林们合署办公,这就是内阁的雏形,明代内阁的发展由此真正开始。但是朱棣时期的皇权依旧鼎盛,内阁平时就是文书之职,比如一度被认为是 的解缙,主要工作其实是修 ,对国家政务没有干预权。这一情况直到 时期才开始改变。

明英宗上台以后,大臣们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明英宗没有理政能力。其实也不是明英宗智力低下,主要是当时明英宗的年龄只有八岁。

image.png

上图_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明英宗八岁上台,太皇 又不愿意摄政,朝政全部委托给当时的“三杨”, 、 、 三位大学士,当时三杨琢磨来琢磨去想出了俩办法:

1.
平时的早朝改为只议“八事”。也就是说只讨论八件事,而且为了防止小皇帝应付不来,这八件事的处理办法一般也就几个字,而且还是三杨提前拟定好的,可以说是非常人性化了。

2.
三杨内阁开始实行严格的票拟制度。所谓“票拟”就是根据明朝的制度,各地的所有公文都先送到通政司,通政司就相当于明朝的信息管理中心,然后这些公文会送到内阁的三杨手中,三杨会在这些公文后面加上自己的处理意见,这就是票拟。然后这些文件会交给司礼监,皇帝在司礼监批红之后,司礼监的掌印 盖章,也就算了处理完毕了。

这套模式可以说是奠定了之后明朝二百年的行政基础。不过问题在于,即便如此,在这里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票拟并非最终意见,仅仅是个建议,如果皇帝不听,那就等于白写。

内阁的职能非常尴尬,一方面内阁的官阶很低,也就五品,但是他们普遍兼任二品的尚书还会有个从一品或者一品的头衔,这样就能名实相副。然而此时明代 的权力仍旧很大,他们可以和内阁抗衡,尤其是吏部掌握人事权,内阁只有人事建议权,上层仍旧是皇帝决定。但是,总会有人能够打破平衡,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image.png

上图_ 张璁(1475年12月27日-1539年2月24日),字秉用,号罗峰

权倾天下和

在明代内阁历史上,有几个人是不得不提的,他们就是张璁、 、 和 。

张璁先生是明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打破平衡的内阁首辅,在嘉靖帝登基之前,内阁首辅和内阁的其它阁臣都是大学士,一般是分工合作。大家其乐融融,虽然有首辅的名头但绝对不是一家独大,其它阁员也能发表意见。所以明代前期的著名内阁都是三人小组居多,比如“三杨内阁”和孝宗时期的“ 刘健 ”内阁。

但是张璁上台之后,一家独大,独揽重权,当时嘉靖在大礼议之中杖责百官,导致朝廷上他的支持者很少。所以张璁就成了他不得不信任的“独相”。张璁当内阁首辅之时,其它阁员根本没有票拟权力,所谓“独揽票拟”,而且张璁还把内阁从 独立出去建立了专门机构,这样一来内阁首辅的权势大大增加。

image.png

上图_ 严嵩

张璁的后继者严嵩那可是鼎鼎大名,作为明朝的超级奸相,严嵩严阁老组织了庞大的“严党”,严嵩比张璁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独揽票拟权。整个朝廷上下都安插满了自己人,嘉靖帝沉迷修道长期住在西苑都懒得见朝中大臣,但是严嵩却可以随便见到皇帝,可以说严嵩是明朝内阁神话的代表之一。

初年张居正执政更是比严嵩更加专断,张居正当时的权势之大冠绝明代历史,可以随便罢黜百官,好在张居正先生是个有理想的人,权势主要为了改革。如果他用于祸国乱政,恐怕明朝灭亡要提前几十年了。

image.png

上图_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但是这些权臣虽然显赫时声势滔天,但是也都有自己的苦衷,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比如严嵩,当年已经是权倾天下,却经常成为皇帝的小白鼠:

“臣昨岁八月服丹只五十粒,乃至遍身燥痒异常,不可以忍。至冬发为痔疾,痛下瘀血二碗”

当时嘉靖帝经常炼丹,严嵩八十高龄还得帮他试吃丹药,而且吃完了以后还得把服药记录上报皇帝,可以说是极其悲惨。万历末期的首辅叶向高长期独相,但是却经常请求辞职,表示“ ”。

image.png

上图_ 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7年)

这些内阁首辅权力如此之大,为何却感觉过的如此之惨呢?明代皇帝难道不是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吗?

其实明代的内阁首辅们,都是在权力的夹缝之中舞蹈的高手,与我们想的不同,他们要面对的问题其实非常之多,这些问题之中,有两个问题是最为关键。

1.
皇帝的指挥

明代的内阁首辅最重要的权力是票拟,票拟的内容皇帝大部分会听取内阁意见,但是绝不意味着皇帝不会看内阁首辅都写了什么。在明代再专权的首辅和宦官都非常惧怕皇帝的一纸诏令,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不管他们之前权势多重都会人头落地。毕竟明代首辅只是有前代宰相的一部分权力,他们没法安插党羽,也不能掌握军队。而且皇帝们对于内阁首辅的意见可不是言听计从的。我们不妨看看明代范守己的亲生经历:

“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云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憔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也就是说无论内阁首辅写了什么,嘉靖帝都会一一批改而且还会加注释,所以嘉靖虽然不上朝可不是不管事,相反他用这种方式让臣下如履薄冰,可以说内阁首辅们都是时刻生活在帝王的阴影之中。

image.png

上图_ 《明宪宗行乐图》中的太监们

2.
宦官的干预

其实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明代内阁首辅长期以来面对的最大政敌,其实是那个坐在司礼监里面那个负责盖章的掌印太监。即便权势达到张居正的境界,也得和司礼监大太监 合作,那些内阁首辅的票拟想发挥作用就得通过司礼监,正所谓:

“凡每日票本奏下,各秉笔分到直房,即管文书者,打发本管公公,一本一本照阁中原票,用朱笔誊批,事毕奏过才打发。”

这样的模式之下,如果太监把内阁的票拟给改了,皇帝八成都不会知道,因为明代君主在司礼监长期批红写作业的,也就嘉靖朱元璋朱棣和 那几个皇帝,其余的大部分都是象征性批几本不会特别仔细查看,而且皇帝对太监这套操作也是心知肚明,所以甚至形成了司礼监和内阁商量办事的“成例”,这就给了太监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image.png

上图_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正所谓黄宗羲所说的:“奉行阉宦之朝政”, 太监虽然权势极大,但是他们无法直接干预行政,但是明代的大太监刘谨魏忠贤等人都可以直接把题本拿回家,自己批阅。魏忠贤更是做到了自动化高效宦官政治,因为他把内阁都变成了自己的“孝子贤孙”,只要他一声令下,他的孩儿们就可以高速票拟一套方案出来,然后魏公公就能 的为自己修祠堂了。

除此之外,其实首辅们的命令传到下层文官之中,也不一定就能全部买账,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面的文官结党对抗,任凭你上面 我自岿然不动,也是明代常态。

明代的首辅们看似权势惊人,其实还得看皇帝脸色,前代宰相们那种行政于密室,传令于天下的情况已经是一去不复返。明代首辅一直是在 皇帝 宦官还有文官集团的夹缝之中挣扎舞蹈,正因为如此, 才在占据优势之时主动离职卸任,回到故乡。

他,终于解脱了。

参考资料:

【1】张廷玉《 》

【2】傅维鳞《明书》

【3】夏燮《明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和珅曾经提了一个意见,乾隆差点杀了他

和珅曾经提了一个意见,乾隆差点杀了他

明末皇帝为何搞不好经济白银流入为何带不动经济发展

明末皇帝为何搞不好经济白银流入为何带不动经济发展

地球上最干净的空气在哪里?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

地球上最干净的空气在哪里?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