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劳民伤财,大臣试图劝阻却都没有好下场!

1716

发布:2024-11-25 03:17:00  来自 云裳佳人 觅知友会员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南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将“西师”、“南巡”两件大事作为他一生的最大功绩,“西师”是指平定准噶尔和南疆回部,“南巡”是指他六次巡幸江南。客观地说“西师”确实是乾隆的一大亮点,但南巡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别说是江南的百姓,就是当时的不少官员也认为是弊政。

image.png

乾隆皇帝从乾隆六年(1741)起,就开始到处巡幸了,每到一地,地方官自然奉命唯谨,供应迎送,龙舟华灯,一路不绝。这正好给了各级官吏一个上下其手的好机会,借此向民间勒索,如果勒索不遂,即给以违碍接驾的罪名。

乾隆帝到避暑山庄时,曾对内大臣博尔奔察说:“此地气候极清淑,大胜京师,洵无愧避暑山庄也。”奔察却回答说:“陛下就宫内言之耳,若外间城市狭隘,房屋低小,人民皆蜗处其中,兼之户灶衔接,炎热实甚,故民间有谚曰:皇帝真避暑,百姓仍是热河也。”

image.png

乾隆帝为此大怒,但因为博尔奔察是满人和武臣,所以没有加罪。后来乾隆南巡到了苏州,见灵岩梅树合抱极为叹赏,又是这个博尔奔察侍卫在旁,他拔出佩刀,准备砍了这颗梅树。乾隆帝惊问为何如此。奔察回道:“怪其不生于 ,而使上有跋涉江湖之险也。”意思是说,费了这么大的劲,就是为了看这颗梅树,可谓劳民伤财。

第二次南巡时,退休回籍的无锡官员顾栋高在接驾时得到乾隆的召见,他说:“汝年衰,是以准回籍颐养。将来朕巡幸江南,尚可见汝。”顾栋高立即回答说:“皇上还要南巡吗?”意思是要皇上爱惜民力,不要在南巡了,结果乾隆大怒,夺了他的官衔和俸禄。

image.png

还有尹会一出任江苏学政时,写了一道奏疏说:“上两次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帝马上严词训斥说:“汝谓民间疾苦,试指出何人疾苦?怨声载道,试指出何人怨言?”这叫臣子怎么回答呢?结果尹会一因此而充军。杭世骏在论时事时也说:“巡幸所至,有司一意奉承,其流弊及于百姓。”他因说了这句话,差一点人头落地,最终罢官回籍。

从上面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当时不少官员是反对乾隆南巡的,更不要说是民间了。虽然南巡期间,乾隆帝也曾下谕禁止地方官铺张,但这只不过是形式而已。有些官场老油子,很懂得其中的奥妙:皇帝的谕旨,哪些是应当认真遵行的,哪些是做做样子装点门面,认真不得的。

image.png

乾隆十四年(1749)十月,乾隆帝打算南巡,两江总督黄廷桂,以江南绅士共望临幸上奏,深得乾隆欢心。他供应非常周到,但因其性情刚燥,使得两江三省的官吏 ,很多人因为办事不力遭受处罚,弄得人人自危。

江西抚州卫千总卢鲁生,以及南昌守备刘时达,因为接驾事繁差累,便想谏阻乾隆南巡。于是两人编造奏告,写成南巡“五不解、十大过”等名目,又借着素有大胆敢言的、时任 的孙嘉淦之名上疏谏阻南巡。这就是乾隆朝著名的“伪奏稿案”。这份奏疏长达万言,指斥乾隆帝南巡的种种弊端,在各省很快就流传开来。

image.png

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云贵总督硕色发觉伪奏稿,即下令各地密访严拿。在查办过程中,因株连而受刑的人员颇多。此案后来被乾隆帝无尽放大,文武官吏牵连获罪者达上千人,蔓延至七八个省。获罪的原因,有的是查办不力,有的是罗织附会。主犯卢鲁生被凌迟处死,刘时达斩监候。

伪奏稿中的具体内容,如五不解、十大过等均为公布,上谕只是说“诽谤”。卢、刘二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罪,说得都是事实,要说有罪就是不该假托孙嘉淦之名,但不至于非杀不可。

image.png

这以后,乾隆帝还是继续南巡,照样祸害百姓。但敢说真话的大臣已经不多了,唯有尹壮图上了一道奏折,说地方督抚办差,勒索属吏,遂致亏空。结果被乾隆戏耍了一番,落得名誉扫地的下场。此后,再也没有人为南巡进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昏君宇文赟沉迷酒色,直接把江山送给了别人

昏君宇文赟沉迷酒色,直接把江山送给了别人

为康熙生下皇长子的惠妃,最后结局是什么?

为康熙生下皇长子的惠妃,最后结局是什么?

面对李自成大军压境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出手救援崇祯

面对李自成大军压境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出手救援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