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泗水海战的评价是怎样的?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3640
泗水海战或者爪哇海海战的结果确实是日本海军完全胜利。但是在这场被人称为是一次大战的 以后唯一的一次大型海战中,三十年来成天在做着巨舰大炮对轰迷梦的日本海军交上来的试卷到底如何呢?
首先在海战中日本海军命中率之低令人目瞪口呆,第五战队的两艘重型巡洋舰那智和羽黑各带有2,000发八英寸炮弹和24枚鱼雷,战斗结束时那智还剩70发炮弹,四枚鱼雷,羽黑还剩90发炮弹,四枚鱼雷。几乎弹尽,但是多尔曼舰队被全部第五战队击中的只有三枚鱼雷和四发炮弹。四发炮弹中还有三发是哑弹,只有击中埃克塞塔锅炉房的那一发炸响了。后来击沉埃克塞塔时,光重型巡洋舰妙高就打出1171发主炮炮弹。整个作战,日本海军总共发射鱼雷188枚,击中目标的只有4枚。命中率勉强高于2%。
虽然日军以极小代价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盟军预定的交战距离之外便开火并取得命中,重巡的炮术水平也优于盟军重巡的0命中,但是这种有意拉远交战距离的代价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场海战中日本海军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93式纯氧鱼雷。93式鱼雷是日本最先进的所谓纯氧式鱼雷的第一款,具有射程长,没有气泡轨迹从而机密性好等优点。 时期日本唯一始终胜过美国的武器就是鱼雷,但是在这次海战及其以后的战斗中鱼雷的战果怎么会这么差?
首先是当时的日本鱼雷在性能上就有问题。研究开发93式鱼雷时舰艇在发射时的速度都低于30节,而战斗现场舰艇在发射时的速度都在34节左右,谁也不知道这种鱼雷当时装备的导航陀螺仪无法忍受34节的高速,不少鱼雷刚打出去导航仪就已经震坏了,于是就满海面乱跑。还正好大家对鱼雷设定深度时都设定在对驱逐舰,深度标尺就浅了,赶上当时引信还有过于敏感的问题,海面有了风浪,水压一变鱼雷自己就炸了。
这就是日本海军在训练和兵器开发式上各自闭门造车的结果。再有日本海军过分强调鱼雷的射程也很可笑,鱼雷本身就是近战武器,过大射程本身就没有必要。比如93式鱼雷在最大射程40000米时的速度是36节,可是36节速度跑完全射程需要将近40分钟,即便是在20-25km的预定交战距离,以50节的最大航速也需要13-16分钟,没有目标引导系统的鱼雷怎么可能击中不断移动甚至进行规避的目标。即使是面对完全静止的目标,海流的变化和瞄准时的误差也使得命中变为完全不可能。
爪哇海战中大部分鱼雷都是在10,000米以上发射的,这样无法命中目标就是可想而知的结果了。实战中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射程,如果在5,000米的射程上以50节的最大速度发射,到达目标的时间是大约三分钟,加上扇形多枚发射技术,对手就是要躲避也变得十分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命中率。在93式鱼雷的后续改型上,冗余的射程逐渐被砍掉,93式3型相比1型,射程由40000米降至30000米,装药量则由490kg提升至780kg。
但是日本海军的巨舰大炮作战哲学就导致诞生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兵器和兵器的使用方法。日本民族思维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容易过度夸张事物的一个方面,当然可能这个方面在事实上确实也非常重要,然后把这个方面推广到所有地方,再提高到政治高度,使得没有人能够反对这个结论。最后自己被这个结论逼上死路。比如,这种莫名其妙的鱼雷就是出于对于巨舰大炮的盲目崇拜。之所以需要巨舰大炮,就是能够在对手所够不到的地方轻轻松松地狠狠打击对方,所以需要大炮的口径,这样才有射程,所以需要巨舰,因为巨舰才能容纳下更多的更大口径的大炮。
这种理论再扩展就是“远距离战法”(OUT RANGE TACTIC),这种技术含量很高,但几乎完全没有实用性的鱼雷到现在还只是这种“远距离战法”在兵器上的最初体现,将来还会逐步充实提高,完善到一个极为不可思议的地步。应该指出,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的鱼雷战果都很贫乏,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远距离战法的指导思想,从现在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
海战结束后,高木武雄和田中赖三受到海军上下一致指责,说他们缺乏战意。这种指责有一定道理,因为这二位莫名其妙始终和多尔曼舰队保持了23,000米以上的距离,而始终不敢和那支根本就配合不起来的杂牌舰队展开近战。高木甚至还 地要在20,000米以上的距离上摆丁字战法,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丁字战法所需要的距离。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对打,这么低的命中率也是没什么希奇。结果就是这么一个参战舰只数目几乎只相当于甲午海战,大大少于日本海大海战的战斗居然会打上两天,如果不是多尔曼少将坚决的战斗意志,同盟国舰队早就能逃之夭夭,事实上四艘美国驱逐舰就已经逃了出去。这也是长期的巨舰大炮的风气熏陶,使人怀疑远距离战法是不是已经甚至渗透进了日本海军的血液,成为了遗传因子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