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嘉庆皇帝的“中兴梦”为什仫会失败?原因是什么
4857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 的中兴梦的文章。
在 历史上算是一个知名度不高、存在感也不强的皇帝。在他之前,是清朝处于鼎盛时期的康雍乾三代帝王,其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在他之后,则是进入近代的 、 、 、 和 诸帝,起码也都在历史教科书上出过场。唯独嘉庆帝,既没有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又没有经历过近代的历史,所以这位在位长达25年的皇帝几乎就被尴尬地“忽略”掉了。
但是平心而论地说,嘉庆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混日子的皇帝。尤其在他即位之初,还是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很是有过一番思考的,对他爹 晚年的种种弊政和错误也都有深刻的观察。他认识到,经过了他爹乾隆长达六十年的统治之后,大清王朝已经是弊病丛生了——吏治腐败、奢侈靡费、土地兼并、流民日多、武备废弛、河工失修……所以,在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亲征之后,他便立即从整肃巨贪 开始,拉开了国家政治整顿的序幕。
嘉庆亲政初期,除了整肃和珅集团,严厉禁止奢侈靡费之风外,还特别注意 、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曾不止一次地下诏求言,希望大小官员们能够就各方面的问题都积极进言。他在诏书中说:“诸臣务须宅心虚公,将用人行政、兴除利弊、有裨实政者,各抒诚悃,据实敷陈,佐朕不逮,用副 之意。”诚挚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为了向大家证明自己的诚意,嘉庆还亲自平反了两起乾隆晚期因言获罪的案子。一件是御史 宝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上书弹劾和珅家奴刘全营私舞弊、贪墨钱财的案子。此案当时因为和珅正得势,曹锡宝的上书最后被乾隆批复“查无实据”,反被斥为“诬陷”,革职回家,几年后含恨而死。嘉庆亲政后,称赞曹锡宝“不愧诤臣之职”,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和官职;另一件则是礼部侍郎尹壮图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上书,建议取消“议罪银”制度的案子。因为尹壮图的上书触怒了乾隆帝,结果被判“斩决”,后改判为降级礼部主事。嘉庆亲政以后,立即为尹壮图平反,恢复其官职。
应该说,嘉庆亲政初期的这一系列举动,证明了他确实还是很想成为大清的“中兴之主”的。而对于乾隆晚期已经习惯了闭嘴避祸的大臣们来说,新皇帝广开言路的诚意也是很足的。因此一时之间,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新,敢说实话、敢提意见的大臣越来越多了。《啸亭杂录》记载说:“今上即位,首下求言之诏,故一时言官,皆有丰采,指摘朝政,改如转圜”。看着这一片大好形势,嘉庆的“中兴梦”似乎就要变成现实了。
然而,历史却在这个时候给人们泼了一盆凉水。就在嘉庆亲政半年之后的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一篇言辞激烈、直指时弊的上书摆在了嘉庆帝的案头。这篇上书的作者,是 编修 。这位洪亮吉才学过人,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尤其敏锐。他曾就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写下过著名的《治平篇》,堪称中国人口学的开山之作。而在这封给嘉庆的上书中,洪亮吉保持着他一贯的大胆、直率和尖锐的风格。他在上书中说:“……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何以言励精图治也?”这等于直接指出嘉庆亲政以来的各种措施其实根本不到位,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更厉害的是,洪亮吉还在文中直接指出:“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心者不少……”这段批评可谓是要了命了。因为大臣们都知道,嘉庆是个超级大戏迷。在即位之初的时候,嘉庆曾经创下了在宫里连续看戏十八天的记录。洪亮吉如此说,不是直接戳到了嘉庆的痛处了么?
果然,嘉庆看到洪亮吉的上书后,大发雷霆。他下诏痛斥洪亮吉“语涉不经,气无伦次”,说自己“孜孜图治,每日召见臣工,批阅奏章,视朝时刻之常规,及宫府整肃之实事,在廷诸臣皆共知”,认为洪亮吉对他的批评全是污蔑。最后下令将洪亮吉革职,发配新疆。这就是嘉庆朝有名的“洪亮吉大案”。直到第二年春天,怒气已经消散的嘉庆,重新看了洪亮吉的上书,才感到“实无违碍之句,仍有爱君之诚”,下令赦免了洪亮吉,将他从新疆释放回原籍。可是,洪亮吉因言获罪的恶劣影响已经无法挽回了。大臣们看到嘉庆的所谓广开言路原来不过如此,根本容不得对他本人的批评,都怕落得和洪亮吉一样的下场,于是“言事者日见其少,即有言者,皆论官吏常事,而于君德民隐相关之实,则绝无论及。”嘉庆亲政初期的那短暂的新兴风气,很快就消失了。而嘉庆的“中兴梦”,也就在“ ”的沉默中跟着一起消散不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