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陵寝修陵墓时最好的原料产地在哪儿?

3947


丧葬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事儿。葬礼更是不可马虎,“视死如生”,甚至很多地方“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对死后的一切都十分重视。

在葬礼中,墓地的选择和修建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寻常百姓没有条件还好说,金贵的人哪个不想要找个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坟墓修的漂漂亮亮的。这其中要求最高的,自然是古代皇帝陵寝。

封建皇帝修建陵寝,绝对的举全国之力,用最好的材料,找最好的设计师,选最好的墓地。这个陵寝从皇帝登基后就开始修,甚至很多要修到皇帝去世,精益求精。

正是因为修的好,身份又特殊,所以到了今天往往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大家对于皇帝陵寝想来都不陌生,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咱们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清朝的帝陵。

清朝皇帝入关以后,为了加强统治,提倡满汉一家亲。而且当初清朝入关,打的是驱赶贼子(李自成)的旗帜。将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表明入关不是攻占,而是帮助。

对于前明遗脉,还表现出了大度的包容心。比如说明朝长平公主,清朝找到她之后就对她很是礼待。长平公主曾上书顺治帝,请求出家为尼。但是顺治帝却还是做主,将她嫁给了未婚夫周显,颇多照顾。

当然个人认为,这些都是表面功夫。也就长平公主是个女子,还是残废,所以清朝皇帝比较大度。后来冒出的不少明朝皇室子弟,不都被清朝统治者统统冠以“冒充”之罪处死了。

除了这方面,清朝统治者干下的缺德事儿中,就有挖坟一说。清朝皇帝修建帝陵,最好的原料产地是哪儿?你想不到竟然是明十三陵。

乾隆帝修建自己的裕陵的时候,就把明十三陵里的上等木料和石料都用作己用。当然他不可能明晃晃的干这事儿,毕竟还要看名声。所以他找了个名目,说明十三陵多有毁损之处,如今国家出钱修复。

说是修复,实际上是将定陵等大殿改大为小,偷梁换柱,获取最好的材料,用来修建自己的陵寝。不仅是乾隆帝的裕陵,实际上顺治、康熙、雍正以及后来好几代皇帝的陵寝,里面相当一部分材料都是来自明代建筑和陵寝。

顺治帝孝陵的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来自于北京西苑明世宗时期休假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不仅仅是珍贵的楠木材料,听说就连天花板都给拆来用了。

至于为什么要干这缺德事儿,实际上也是没办法的。皇帝对于自己死后要躺的墓穴总是很重视,想要用最好的材料。但是好的材料就那么点儿,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木料楠木。

每一颗成栋梁的楠木,不管是水楠还是金丝楠木,都需要长时间的生长。但是帝王陵寝的修建从没有停止过,尽管规定了这些木料只有皇帝能用,但还是供小于求。

等到了清朝皇帝这儿的时候,好的楠木已经很少很少了,所以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清朝皇帝才打起了前代皇陵的主意。

除此之外,楠木、石料的开采运输也是项大工程。楠木主产地在中国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上好的楠木都在深山老林之中。

在古代,猛兽、毒虫、瘴气都是大问题。入山容易出山难,四川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正是因为楠木开采的困难。除了开采问题,运输也不容易。

那时候不像咱们今天有重吨位汽车、挖掘机、吊车,又重又大的材料,都靠人力和畜力运输。从四川运到京城,时间耗费之久,今人难以想象。

花费这么大代价,还不一定能找到心仪的材料。修建豪华,处处都是上等材料的明十三陵,自然成了最好的原料产地。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潘仁美原型本是忠君报国的良将,为何会被改成奸臣呢?

潘仁美原型本是忠君报国的良将,为何会被改成奸臣呢?

康雍乾三朝老臣张廷玉,最后结局怎么样?

康雍乾三朝老臣张廷玉,最后结局怎么样?

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那他有过铺张浪费的事迹吗?

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那他有过铺张浪费的事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