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的货币是统一的吗三国之间又是怎么流通的
170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货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末期,因为天灾战乱,社会受到破坏,使得经济衰退,大量农地荒废。由于东 廷的崩溃,无人重铸磨损不堪的铜钱,加上大量私钱出现,货币流通很混乱。
到了三国鼎立以后,由于是三个不同的政权,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货币流通,各自发行新的铜钱也都未能广泛通行,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栗等实物为主要货币。
一、 魏国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但三国中魏国的情况最混乱。可以说,曹魏的军事和整体国力虽然最强大,但是,他的经济建设,市场交易,货币政策,确实最失败的。 时期是“五铢钱”,后废除。文帝时期试过恢复五铢钱,但是不到一年就失败了。五铢钱再次被罢。曹魏开始用谷物和锦帛作为交易的货币。
不过相对来说,老曹家的人还是比较厚道的。五铢钱推行失败后,并没有发行大额货币来掠取百姓的财富。曹魏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倒退回了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经济状态下,持续了几十年。
以物易物的手段虽然原始,但是确实是保护百姓资产的最有利的方法。而事实上,在战乱年代,老百姓也更愿意接受以物易物,而不是使用货币。
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数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
二、
东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东吴所处地的经济状况一直都非常繁荣,孙权执政时期,民间富庶程度甚至超过了政府。公元236年,作为执政者的孙权便强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
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而随后,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是太小,在公元238年,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据《通典》记载,大泉一千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即实际上只等于3.2个五铢钱的大泉一千,被强制实行兑换1000个五铢钱。
公元246年,孙权府库充盈,钱财丰厚。百姓却抵挡不住这样的剥削,无以存活,暴动不断,孙权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货币系列。至此,再没有出现新的货币政策。现在发掘的东吴文武大臣的古墓中,有大量蜀汉“直百钱”本国货币反而不太多。
三、蜀国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这是 敬仰 ,写的《蜀先主庙》诗句。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相对来说,蜀汉的货币最稳定。蜀汉有两种货币,一种是“直百钱”,一种是“传形五铢钱”。
“直百钱”是当初刘备入蜀前,和将士约定,入蜀后所有库钱分文不取。所以一入蜀府库就被将士抢光了。 建议刘备造“直百钱”来充实府库。
而“传形五铢钱”则是为了弥补“直百钱”的缺点而制造的。“直百钱”说白了,其实就是政府亏空的情况下,为了把财政赤字转嫁到百姓身上而发行的一种大额货币。虽然让刘备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长久发行,肯定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蜀汉两种货币并行,是三国当中货币政策最成功的一个国家。除此之外,蜀汉还有第三货币“蜀锦” 。 有说过: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蜀都赋》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所以蜀锦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
因为在魏吴两国,货币政策比较失败,谷物和锦帛反而成了最硬的通货。蜀汉出产的锦帛天下闻名。所以成了很好的外汇储备。为诸葛亮在经济困难时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