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真相是什么
405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 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场汉匈之间史无前例的大战,不存在军队人数相差过大的问题。汉军在铜鞮 ,韩王信迅速向北逃去,聚集在晋阳城。匈奴一方的左、右贤王在率众在 指挥下于广武等地摆出决战态势, 刚获胜利并且战将谋士云集、兵马众多、气势如虹。天降暴雪,刘邦仍率大军进击,直入太原。敌人已远离关口,斥候来报沿途所见皆是老弱之兵及瘦弱之畜。久经战阵的刘邦没有轻信,连续派出十余波斥候与谋士探查,都说可攻,刘邦不得不信。不过初任郎中的帝国新贵娄敬探查完敌情,先头部队已过雁门关,娄敬连忙找到刘邦却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兵书云:“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刘邦犯下兵家大忌,兵马不停,而且“天大寒士卒冻死及堕指者什二三”,未见敌而死十分之三。所以“冬夏不兴师”的主要因有不在爱民,而是容易损兵折将。匈奴大军惨败一退再退,诱敌深入之计策很高明吗?并没有,那为什么不察呢?正面对抗,匈奴敌不过汉军,从前面第一次交锋惨败即可看出,后来诱敌深入而歼之,不过是匈奴人临时想出的。玩兵法权谋计策,汉王朝的人是匈奴人的祖宗,为什么还能中计呢?还不是粗心大意。
刘邦求胜心切,面对刘敬的直言诤谏,不喜反怒,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32万步兵在刘邦的统率下迎着朔风暴雪疾速前进,有 存在吗?有,但数量极少。开国时期,汉室连同色的马都凑不齐。刘邦率多为骑兵的先锋部队先抵达平城,其余以步兵为主的真主力部队跟不上骑兵的疾进 , 带着辎重粮草全部滞后。当这支以骑兵为绝大部分的军队停留在 的白登山上,没有军帐和粮草,并因严寒天气大量减员, ,刘邦下令允许士卒杀马充饥,但是生火的柴火哪里有?这时还没看到匈奴人。
白登山不搞不险,史料记载,其北方和东方是山套着山,沟连着沟,无平坦处;南面有沟但不能攀爬、有壑很窄,但无法纵身逾越,‘猎人也不愿走这条路;西面是缓坡长满荆榛灌木;西南处有条迂回曲折的山路直达山上。据《 》言:当 ,刘邦等人发现自己被密密麻麻的匈奴骑兵包围起来,西面精骑是骑白马,东面是骑青龙马(脑门子有白花的马),北面是骑乌骊马,南面是骑赤黄马。不要怀疑真实性,控弦之士三十万的匈奴部族,绝对拿得出这么多颜色的马。这就是十余波人侦探出的“老弱及羸畜”。匈奴马阵蕴含着其宗教 的含义,以四色配四方蓝主东,白主西,红主南,黑主北 。四色代表匈奴的四方神灵,单于冒顿如此布阵,意味着他想借助四方神灵的力量屠杀南方的天子或龙。这带来的威慑力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较之我们看到千余飞机冲向自己的感观还强烈。
关于刘邦被围困七天,安然无恙的离去,史书记载因由是:陈平使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云:“汉有美女如此,今 困厄,欲献之。”阏氏畏其夺已宠,因谓单于曰:“汉天子亦有神灵,得其土地,非能有也。天赋才具的冒顿绝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放过杀大汉天子的机会,冒顿视女子为敝履,刘邦 不可能是因为运气好。《史记》没有详载这次出征之前,刘邦在庙堂上是怎样决策的,调集几路军马,也未说明其进军路线及渡河地点。因此许多事情都要靠后人推断得出。
个人总结冒顿休兵和亲签订盟约的理由如下:1、与冒顿有约共同出兵攻刘邦的韩王信的部下王黄、赵利等汉人未能如约出发,冒顿恐生有变;2、姗姗来迟的汉兵精锐主力部队反包围了匈奴军(白登山是多是刘邦等主要君臣,重要人物较多),若是与白登山上的刘邦等骑兵部队里应外合,可能会将匈奴大军包饺子,全歼;3、白登山易守难攻并且暴雪天气,冒顿无必胜的打算;4、围困的汉军虽因饥寒难忍岌岌可危,但素以奔袭作战不携粮草的匈奴军粮草也不多了,不如退一步止兵罢战,取得最稳妥的胜利,汉军当敬畏不敢再北上,匈奴帝国不会出现衰败的危机。
因此冒顿的退兵是深谋远虑,为匈奴赢得最大利益。
白登之围中,汉军冻死冻伤的将士达到十万余,冻伤的最轻是耳朵没了,冻伤的最终是手脚没了。而匈奴一方虽然有点准备,但损失亦是惨重。白登之围奠定西汉近两百余年的国策——和亲,自白登之围至 元光二年的六十七年时间里,匈奴共叩关十次,皆不是大规模的出兵,主要目的是抢夺生存资源(匈奴的粮食、绢帛等物资十分匮乏,一遇暴风雪等极端天气还无力自救)。而汉军也是采取消极的“防备匈奴”的策略,不似积极的“攻伐匈奴”的策略。白登之围,着实打怕了汉人,幸好汉武帝横空出现。
汉匈在白登之围后订立盟约,其本质是不太具备约束性的条款,双方各怀揣着不同心思:汉廷想积蓄力量,稳固国内统治;匈奴想得到 的物资供应,支撑其对西域等地的讨伐。白登之战的结局影响深远,世人对它的了解却如此的表面浅显,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白登之围顶多打了个平手,互有胜败死伤,不过让刘邦等人吃的苦头更多便是。对于历史,我们应当秉持着怀疑的态度去探究,不应该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当自行去考证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