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的起因是什么?

3353

、 、 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在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68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1635年10月卫拉特蒙古(新疆)的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 前身),他去青藏高原发展时把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位子交予大侄子鄂齐尔图汗,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派兵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把卫拉特诸部的松散联盟变为准噶尔控制的政权而建立准噶尔汗国,四处征讨,并攻打归附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现外蒙古),导致 。

噶尔丹死在外蒙古附近的北方,其大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取得准噶尔部的政权,并且与清朝对抗。阿睦尔撒纳开始归附清朝,后来又反复,最终被消灭。

1538035540516333.png

背景

诸支

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支: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在 史籍里称卫拉特,两个概念不同:厄鲁特是进入西域的卫拉特,而卫拉特在不同时期的地域不同。

卫拉特诸部

厄鲁特蒙古主要是五大部,土尔扈特部离开后是四大部。

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留下的四大部: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硕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后来一部分随固始汗去青藏高原发展);准噶尔部(绰罗斯部)位于和硕特部之东,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东至阿尔泰,南至准噶尔盆地;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

卫拉特联盟

清朝后期的西域卫拉特有松散的联盟,卫拉特是 时期北方民族归附于蒙古族的(《蒙古-卫拉特法典》里条文也就是并列蒙古与卫拉特两个概念的),和硕特首领氏族(固始汗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因此地位较高,担任卫拉特盟主。

由于准噶尔部赶跑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对准噶尔部长期是警惕的。

归附清朝

1635年10月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固始汗(他的家族长期是卫拉特盟主)遣使归顺后金(清朝前身),因为他是盟主,所以他归附清朝也代表卫拉特归附清朝。当时形势是,沙俄攻击卫拉特西北方,喀尔喀蒙古攻击卫拉特东方(1636年喀尔喀再次攻打卫拉特),固始汗 以保护卫拉特。

准噶尔打败盟主

固始汗1637年去青藏高原发展时,把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位子交予大侄子鄂齐尔图汗。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派兵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把卫拉特诸部的松散联盟一步步变为准噶尔控制的政权并建立准噶尔汗国,四处征讨,并攻打归附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现外蒙古),导致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

1538035568126485.png

过程

康熙时期

噶尔丹东侵

到噶尔丹把卫拉特时,在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攻占了南疆 聚居的诸城。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此时,正是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为达到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罪恶目的,对噶尔丹进行拉拢利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 。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 。

乌兰布通之战

参见: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 月,康熙决定亲征,其部署是分兵两路出击:左路军出古北口(今河北滦平南),右路军出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从左右两翼迂回北进,消灭噶尔丹军于乌珠穆沁地区 。

康熙亲临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指挥。同时令盛京将军(治所今辽宁沈阳)、吉林将军(治所今吉林市)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辽河、洮儿河,与科尔沁蒙古兵会合,协同清军主力作战。右路军北进至乌珠穆沁境遇噶尔丹军,交战不利南退。噶尔丹乘势长驱南进,渡过西拉木伦河,进抵乌兰布通。清左路军也进至乌兰布通南,康熙急令右路军停止南撤,与左路军会合,合击噶尔丹于乌兰布通,并派兵一部进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伺机侧击噶尔丹归路 。

乌兰布通位于克什克腾旗(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该地北面靠山,南有高凉河(西拉木伦河上游的支流),地势险要。噶尔丹背山面水布阵,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摆成一条如同城栅的防线,谓之“驼城”,令士兵于驼城之内,依托箱垛放枪射箭。清军以火器部队在前,步骑兵在后,隔河布阵。八月初一中午,交战开始。

清军首先集中火铳火炮,猛烈轰击驼阵,自午后至日落,将驼阵轰断为二,然后挥军渡河进攻,以步兵从正面发起冲击,又以骑兵从左翼迂回侧击,噶尔丹大败,仓皇率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军乞和,乘机率残部夜渡西拉木伦河,狼狈逃窜,逃回科布多(今蒙古吉尔噶朗图)时只剩下数千人 。

1538035604313015.png

昭莫多之战

参见:昭莫多之战

噶尔丹自乌兰布通失败后,公裂叛乱之心未死,他以科布多为基地,招集散亡人员,企图重整旗鼓, 。为防御噶尔丹再次进攻,康熙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部署,加强边境守备;巡视漠北诸部,举行 ,稳定喀尔喀蒙古上层,将逃居漠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左中右三路,编为37旗;设立驿站和火器营,沟通内地与漠北地区的联络,专门训练使用火铳火炮。
康熙三十三年,清廷诏噶尔丹前来会盟,噶尔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尔喀,康熙遂决定诱其南下一战歼之。为使此次作战顺利进行,清军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调集兵马,征调大批熟悉情况的蒙古人为向导,随军携带5个月口粮,按每名士兵配备一名民夫四匹马的标准,组成庞大的运输队,备有运粮大车6000辆,随军运送粮食、器材;筹备大量防寒防雨器具,准备大批木材、树枝,以备在越过沙漠和沼泽地时铺路 。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果然率3万骑兵自科布多东进,沿克鲁伦河东下,扬言借得俄罗斯鸟枪兵6万,将大举内犯。
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次年二月,调集9万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东路9000余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越兴安岭西进,出克鲁伦河实行牵制性侧击; 西路4.6万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化、宁夏(今宁夏银川),越过沙漠,会师于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尔盖西)后北上,切断噶尔丹军西逃科布多之路;康熙自率中路3.4万人出独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鲁伦河上游,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志在歼灭噶尔丹军于克鲁伦河一带。三月,康熙率中路军出塞。五月初,经科图(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继续渡漠北进,逐渐逼近敌军。
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已过土剌河,有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距噶尔丹军15公里扎营。昭莫多,蒙语为大森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东。费扬古鉴于清军长途跋涉,饥疲不堪,决定采取以逸待劳、设伏截击的方针,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土剌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之中;振武将军孙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顶。战斗开始后,清军先以400骑兵挑战,诱使噶尔丹军入伏。
噶尔丹果然率兵进击,企图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守,双方激战一天, 。此时费扬古指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据守山头的孙思克部也奋呼出击。噶尔丹军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15公里以外,俘歼数千人,收降3000人,击毙噶尔丹之妻阿奴。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 。

在噶尔丹率军东侵喀尔喀之际,其后方基地伊犁地区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袭占。加之连年战争,噶尔丹“精锐丧亡,牲畜皆尽”,噶尔丹兵败穷蹙,无所归处,所率残部不过千人,旦羸弱不堪,内部异常混乱。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死,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安定西藏

参见:清平西藏之战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沙皇俄国也积极支持其叛乱。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进行分裂叛乱活动。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进行围剿,才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

image.png

雍正时期

康熙逝世后,雍正继续坚持平定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的斗争。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在沙俄支持下,继续进行叛乱活动。从雍正六年以后,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 。

和通泊之战

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清朝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噶尔丹策零派出士卒向清军诡称,准噶尔有一支孤军在察罕哈达,引诱清军离开科布多大本营,深入到瀚海之中,然后围歼。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中计,挑选精兵万人,沿科布多河西进,在 托岭、和通泊等处中伏,损失惨重。七月初一日,清军仅存2000余人退至科布多。

光显寺之战

参见:光显寺之战

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后,遣部将大、小策零敦多布率兵2.6万东攻喀尔喀蒙古。清廷遣喀尔喀亲王丹津多尔济偕额附策凌率兵1.8万(一说2.8万)将其击败。随即下令于拜达里克河、翁金河一带筑城屯兵,与察罕廋尔(今蒙古国乌里雅苏台南)大营互为犄角,加强喀尔喀西部的防守 。

雍正十年七月,噶尔丹策零率兵3万,自额尔齐斯河(在今新疆境)上游,取道阿尔泰山南麓,绕避察罕廋尔清军大营,潜至杭爱山厄得勒河(依德尔河)地区,攻掠喀尔喀首领哲卜尊丹巴领地。策凌等奉命率兵疾驰本博图山(乌里雅苏台东南)阻击。八月初,准噶尔军侦知策凌西出,即突袭其塔米尔城(今车车尔格勒西南)牧地。策凌途中闻警,回师驰救,率所部2万人(一说3万)乘夜绕道出山背向塔米尔逼近,黎明时督兵从山上突下,突袭准噶尔军营地。
准噶尔军人不及甲,马不就鞍,仓皇向东南溃逃。清军追至喀喇森齐泊,激战二日屡捷。继追至杭爱山南麓,该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狭窄,光显寺横亘于中,大军不易通行。清军趁准噶尔军慌乱之际,设伏兵万余于山侧,又遣一部背水列阵,诱其往攻。旋佯败,弃甲沿河而走,待准噶尔军进入谷地,伏兵突起冲杀。准噶尔军顿时大乱,被击杀万余人,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对岸清军击于半渡,溺死甚众。噶尔丹策零率残部乘夜拼死突围,尽弃辎重牲畜塞满山谷,迟滞清军前进,自鄂尔浑河逃遁。此战,准噶尔部元气大伤 。

雍正十二年,噶尔丹策零向清廷请和罢兵,乾隆初年议和告成。

乾隆时期

准部内讧

乾隆初年,清廷和噶尔丹策零议和告成,双方划定牧场,息兵罢战。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策妄阿拉布坦谋臣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在辉特部台吉,策妄阿拉布坦外孙阿睦尔撒纳帮助下夺得汗位。得到汗位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不和,互相攻伐,阿睦尔撒纳战败帅残兵2万人降清。达瓦齐为人荒淫无度,不理政事,结果众叛亲离,厄鲁特蒙古多个部落先后归附清朝 。

1538035666853317.png

平达瓦齐

厄鲁特三车凌和阿睦尔撒纳的内附,使清朝完全掌握了准噶尔内讧和互相残杀以及达瓦齐众叛亲离的情况。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新疆,完成最后统一西北大业。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发兵5万兵分两路, 直捣伊犁。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江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希望早日实现统一和安定局面,也由于清朝政府制订和贯彻了对准噶尔比较稳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统一西北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当清军往征达瓦齐途中,准噶尔“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达瓦齐没有料到清军会提前行动,部下的不战而降使其阵脚大乱,仅带亲信七十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乌什,结果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 。

达瓦齐被押送至北京后,乾隆鉴于达瓦齐本人对朝廷并无恶意,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充分显示了 怀柔远人的用心 。

平阿睦尔撒纳

清朝顺利统一西北后, 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双俸,并封他为辉特汗。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而是觊觎整个准噶尔的汗位。他当初归附清朝也不过是为了利用清朝铲除对手达瓦齐。尽管清朝封其为双亲王,权势倍增;但他欲壑难填,不久又聚众叛乱 。

乾隆二十二年春,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清军攻势凌厉,加上此时准噶尔地区瘟疫流行,叛军很快溃败,阿睦尔撒纳兵败后,逃往哈萨克,在哈萨克首领阿布赉追捕下,只身带了七八人逃入俄占区谢米巴拉厂斯克要塞,于九月得痘身亡。由于清政府的坚持,俄国最后交验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至此取得了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韩信南征北战,这几场战役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了

韩信南征北战,这几场战役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了

揭秘三国时期石亭之战,长三角地区一直都很文弱吗?

揭秘三国时期石亭之战,长三角地区一直都很文弱吗?

许世友回忆录揭秘戎马生涯中绝无仅有的耻辱

许世友回忆录揭秘戎马生涯中绝无仅有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