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伯温是能力不足还是淡泊名利刘伯温为何会甘心屈居李善长之下
3978
对 和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后世之人提到大明军师刘伯温时都夸赞其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 之计, 能够建立大明离不开刘伯温的运筹帷幄。可就是这样一位足智多谋的旷世之才,在朱元璋的军营谋士排位中只能居第二,而朱元璋阵营中第一谋士一直都是李善长,刘伯温从始至终都屈居其下。甚至在大明开国后李善长被册封大明开国六公之一,而刘伯温仅仅得到一个诚意伯的封号。是刘伯温能力不如李善长,还是自己淡泊名利,让一向心高气傲的刘伯温常年甘心屈居李善长之下?
朱元璋在开国之后,多次夸赞李善长是自己的萧何,刘伯温是自己的张良,两位谋士都是有大功于朝廷多。作为朱元璋的老乡兼师长,定远李善长在朱元璋还是一名义军将领时就被邀请担任其谋士,后更是在朱元璋被封吴王,建立大明成为太祖是,李善长一直都是其手下文臣第一人,这个地位从来没有因为后期刘伯温的加入而动摇过是,并在开国之初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明第一位丞相。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九》: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诸功臣进爵、迁秩有差。
李善长在大明王朝的全称是:银青 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太子少师、宣国公李善长。大明开国所有重要的文书手令都出自其手,甚至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儿子太子 的老师也是李善长,朱元璋平时更是尊称李善长为事为兄,两家又结为 。论大明王朝能比肩李善长的估计也就只有 公徐达了。
可徐达是武将,基本都在外领兵打仗和对付 ,从来不参与文官的管理,大明文官第一人毫无疑问都是李善长,这个连朱皇帝自己都很清楚的。当年派徐达为左丞相,其实就是为了节制李善长,可武将徐达常年在外,大 廷最具权威的除了朱元璋,当然还是李善长。
刘伯温本在元朝为官,因不堪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无能愤而辞官归隐,奈何朱元璋闻其名而多次相邀才答应做其谋士。自从进入朱元璋阵营后,刘伯温先后为朱元璋献计献策,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正是刘伯温正确的军事谋略,让朱元璋先消灭 后 ,进而集中江南全部力量与北元抗衡,从而让朱元璋在群雄割据中消灭异己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开国之后评价其:“(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从谋略和才智来说刘伯温远超李善长,可刘伯温在朱元璋阵营里很尴尬,因是中途加入又在元庭做过官,在淮西人士占据主导的朱家军里很受排挤,这些农民出身的将领看到官老爷刘伯温骨子里有点反抗,加之文人的高傲和乡土的隔阂,让刘伯温在朱元璋阵营混的并不惬意。
而朱元璋本人也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对于 老爷刘伯温用其才而防其人,同时留其也是为了制衡李善长以免其一家独大。可朱元璋在情感上对刘伯温一点都不亲近,加之刘伯温孤傲高冷的性格让朱元璋认为其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自己,而乡土差异更让朱元璋担忧刘伯温随时会弃自己而离去,所有对刘伯温即用又防,一直不给予其相应的权力和地位。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文人封伯者两人,诚意伯刘基和忠勤伯 ,此时刘基的称号及食禄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朱元璋刻意打压刘伯温抬高李善长,让本就淡泊名利的刘伯温不愿意与李善长相争,以致建国后多次要求辞官返乡。从刘伯温进入朱元璋阵营后就告诉李善长,自己绝对没有谋取第一谋士的野心,不仅仅是刘伯温的与世无争,更多是看清了局势。
李善长作为第一谋士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加之跟随朱元璋多年培养的感情,刘伯温根本没有实力与之相比。加之地域的隔阂防范,孤高直率的个性根本不适合做朱元璋阵营第一谋士,所以从当朱元璋军事的第一天,刘伯温就没有想过与李善长争地位和权力,而是甘心位居其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完成 的救国救民的理想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