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武状元为何很多人来自北方呢?
2043
古代武状元怎么考,历史上哪个省最出武状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中国的 制度,创始于 长安二年,废止于清末,这项考试制度前后存在了1200年。
武举制度的设立,是为国家选拔靠谱的武将。对武将的要求,素质肯定要全面,武功、谋略、战术、大局观、忠诚度,都非常重要,有一身蛮力是远远不够的。
武举的科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考射箭,分为马射和步射。二是考体力,有翘关和负重。“关”是过去城门用的长门闩,所谓“翘关”,即要求武人单手握门闩的一端,用力把门闩平端起来。负重一科,则要求武人背着五石(约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数越多,成绩越好。三是考身材和言语。就是看你高不高大,威不威猛,以及基本的对答是否流利。
宋代对整个武举制度进行了完善。武举分为比试(资格考试)、解试、省试和殿试四级,考试科目既考武艺,又考文化。武艺科目包括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等器械。
科目的变更是根据当时的战争需求设立的。唐代的翘关、负重等科目,到宋代被挽弓开弩取代,通过拉弓弩的幅度,测试武人的力量。唐代武举看容貌身高,这时这一指标也成为募兵中的基本条件,无须单独面试。
宋代比唐代增设了程文(内场)考试,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也就是说,宋代的“术科”要考文化课,既要根据时务边防进行答对,类似于现在的申论,也要讲解兵书的主要意思,相当于现在的默写原文和阅读理解。
几乎是宋代的翻版,即相当重视文化课成绩。以乡试(省考)为例,明代规定要考三场:第一场考骑马射箭,以三十五步为准;第二场考跑步射箭,以八十步为准;第三场笔试,或问古兵法,或问时务。由于文化科目的比重仍然很大,明代出文状元的地方,也盛产武状元。
清代武举一改宋明两代重文轻武的趋向,在考试制度沿袭明代的基础上,将录用标准逐步恢复到注重武艺的本质上。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 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 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到 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于是干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要100字左右。这已经把文化科目难度,降到了小学生的水平。
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名可查的武状元,不过280人左右。武状元如此 ,一个原因是确实难考,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文人对武人的鄙视造成的。武状元、武 的名字、生平等要流传下来,靠一只手打遍天下是没用的,终归还是得靠文人的一支笔。
按照 的武举制度,一年一考,少说也诞生了一两百个武状元。但我们现在知道的,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只有41人。这41人中,有19人籍贯不详。剩下22人,山西一省就拿下11人,占了一半。可见,在唐代,山西人的武功是最硬的,打遍天下无敌手;其次是陕西,出了4个武状元;第三是河北,占了2个。
唐代武功独步天下的山西,在宋代被浙江取而代之。两宋共产生武状元74人,除去籍贯不详者24人(大部分为北宋武状元),剩下50人中,浙江一省24人,几乎占了一半。福建这一时期有15名武状元,也相当厉害,仅次于浙江。
整个明代有武状元52人,其中籍贯可考者45人。这45名武状元中,江浙两省分掉一半,其中,江苏13人,浙江10人,接下来,安徽4人,排第三。全国前七名的省份里,除了陕西,都位于南方。这与文状元前五名的省份,都是南方省份的状况高度重叠。
清代武状元重回北方,共有109名武状元,直隶(今河北、北京、天津全部,以及河南一小部分)占了41名,山东占了14名。这两个典型的北方省份,一举拿下全国武状元的一半名额。
河北人突然力压全国,与该省武风兴盛分不开。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河北拱卫京师,清代给的乡试名额总比其他省给得多,得到了政策性的照顾。自唐代以来,武功最高、武状元最多的省份,兜了一圈,终于又回到北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