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能算得上是三国最完美的战神吗?

1755

发布:2024-12-22 17:29:19  来自 本宫叫帅姐 觅知友会员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 战神 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 》中,可谓是笔笔有谋略,处处显武艺。一个智谋超众的文臣或一个勇冠三军的武将足以使一个国家安定团结或使一场战争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文可安邦、武可定国。 三国中,不缺文臣也不缺武将,就独缺安邦定国者。数来数去,数遍东汉末年至三国近百年间(184年-220年,持续36年;220年-280年,计60年),不外乎 、 、 、赵云、 、 等等。在这些济国安邦人中,赵云更为超群,足以让诸多出谋划策,出口不出手的文臣及能征善战,出手不出口的武将汗颜。

赵云武艺超群,武可定国,毋庸置疑;而赵云文韬惠略,文可安邦,难以置信。世人皆知赵云拔山盖世,能征善战,有“常胜将军”的美誉,却不知赵云运筹帷幄, ,有“局量儒将”的盛赞。纵观《 》、《三国演义》等相关资料,赵云之明,足以让他与 、 等谋士相提出并论。

image.png

首先,文武兼备。

古代文武界限模糊,倾向于文武全才,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赵云的官职虽绝大多数是领兵征战的武职,只有兼任过桂阳太守的文职,但在世人心中赵云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文臣。这样才会在成都武侯祠中,赵云身着文官朝服,端坐在文臣廊里。

其次,慧眼识人。

界桥之战时(191年冬),赵云对 说: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古城会 时,赵云对刘备说:绍亦非用人之人。由此可见,赵云看人识人的眼光之锐,一针见血。赵云对 的评价,比 时(199年夏) 对袁绍的论断整整早了八年。曹操对刘备说: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赵云评价袁绍时,23岁(《三国志》),袁绍的部下;而曹操,44岁,袁绍的发小。

再次,以民为本。

刘备攻下成都(214年)后,打算把成都城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而赵云反驳说: 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赵云的话虽将刘备集团得罪尽了,但以民为本,堂堂正正。赵云武将身份,文臣言语,正是治国之论,理政之言。赵云心系黎民百姓,国家社稷,乃是在尽文臣之责。

image.png

然后,赏罚分明。

箕谷退兵(228年)时,赵云主动要求断后,并全身而退,将蜀汉的损失降到最低。 要将军资余绢分赐给赵云将士,而赵云却推辞说: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赵云的话语真挚感人,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如见。赵云打仗时能攻能守能退,休战时可受可辞可谏。足见其谨慎细致及长远之计,的的确确是安邦之才。

最后,文韬谋略。

赵云一生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计取桂阳、识破 美人计、推荐夏侯兰和力阻伐吴,骁勇之间见谋略,攻取之际出文韬。特别是汉水之战(219年)期间,赵云率军于北山袭击曹操的粮草后,被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围营。赵云见营中兵力较少,先“更大开门, ”,让魏军起疑而退;后“雷鼓震天,弩于后射”,令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上演一出胆战心惊的“ ”,再次获得刘备“子龙一身都为胆也!”的赞誉。

image.png

赵云的政治见解、实战论述以及足智多谋,丝毫不比孔明逊色。在文韬武略方面,赵云足以让关羽、张飞,甚至是曹操都要自叹不如。

笔者按:明,指圣明,明察,明智。赵云,本是一个即能征善战又可冲锋陷阵的武将,却是一个即深谋远虑又能治国安邦的文臣,更是一个即慧眼识人又能以人为本的智者,不愧是东汉三国时期具有大臣局量的儒将。正所谓:人贵有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古代兵器蕴藏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大刀上系红绸有什么用?

古代兵器蕴藏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大刀上系红绸有什么用?

什么是独脚铜人?为什么不能在战场上使用?

什么是独脚铜人?为什么不能在战场上使用?

褚英: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他是怎么死的?

褚英: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他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