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末著名才子凌濛初,揭秘其生平经历
1798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凌濛初。
对于那些好不容易当上官的文人,一部分人也认为他们当不好官,只会写写文章。
不知道凌濛初听到这种说法,会不会觉得比 还冤。毕竟,他即使仕途不顺,起码后来也做官了;为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好歹也造福了一方百姓,最后还殉职而亡。
可能你会疑惑:凌濛初?他不是写《三言二拍》的嘛,还当过官?
别急,想了解详情的你,看完本文就能知道。
一、出身官宦世家,少年得志
1580年,明末。凌家喜气洋洋,这家的夫人 诞下了一位公子,取名凌濛初。要知道,此前,这家的男主人凌迪知已经失去两个儿子了。凌濛初是第四子,他的出生,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氛围。
凌家,是时代簪缨的官宦之家。从 到 ,凌家都有人在朝廷担任要职。比如说, 时担任车骑将军, 时担任度支尚书, 时担任平章,元朝时担任秘书少监。车骑将军是武职,后三个都是文职。度支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平章接近于宰相,秘书少监则是掌管朝廷图书典籍等重要资料的。
凌濛初的高祖,也就是爷爷的爷爷,因为入赘而定居于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
湖州大概位置
当时的乌程,经济繁华,商贾往来。这样的生活环境开阔了凌濛初的眼界,丰富了凌濛初的内心,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代表作《二拍》中,有很多商人的形象。比如说,《二拍》第一章就讲了一个文人家乡靠海,他跟随商队出海的故事,跟乌程的地理位置很像,都是靠海。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吧。
凌濛初的爷爷曾任南京 员外郎,父亲也曾在工部任职,可谓是妥妥的官N代。
可惜的是,父亲凌因为不愿意向权贵屈服,惨遭贬谪,从此无心仕途,一心钻研学问,颇有所成。
在学问这方面,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凌濛初的叔叔凌稚隆,《 评林》就是他编纂的。你没听说过这部书没关系,但是 的《史记》总该听说过吧,《史记评林》是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资料。至今为止,很多跟《史记》相关的论文,都会引用《史记评林》中的内容。
良好的家庭出身,并没有让凌濛初自以为是。相反,在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他也醉心学习,发愤图强。
18岁的时候,凌濛初由于成绩优异,补廪膳生。廪膳生,也称廪生,即 中成绩名列前茅者。由于他们可以享受公家发放的膳食津贴,因此又称廪膳生。可见,凌濛初简直就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啊,多少人十八岁的时候还是家里养着,他就已经吃上国家的饭啦。
二、谈笑多鸿儒
三年后,也就是凌濛初21岁的时候,其父去世。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肯定付出了很多的陪伴和心血,用心教育教导他,今后,他就只能靠自己了。
好在,没有了父亲,他还可以有朋友。而他的那些朋友们,也都是文坛上的佼佼者。
1.
众所周知,汤显祖的代表作是《 》,而《牡丹亭》本来是一个戏本。凌濛初和汤显祖也可以说是因戏结缘,二人经常写信互通,用这种方式探讨戏曲。
凌濛初比汤显祖小了三十岁,戏曲上的成就也比不上汤显祖,因此通常是凌濛初写信向汤显祖请教。
汤显祖《玉茗堂尺牍》卷四收有《答凌初成》一文,是他给凌濛初的回信。此信开头,便说:
“不佞生非吴越通,智意短陋,加以举业之耗,道学之牵,不得一意横绝流畅于文赋律吕之事。”
不佞,指没才能。“不佞生”是汤显祖的自谦之词,加上他说自己“智意短陋”,可见十分谦虚。
凌濛初也在自己的文章中夸赞汤显祖的剧本:
“颇能模仿元人,尽有酷肖处,而尾声尤佳。”
2.
袁中道这个名字,是不是听起来有点陌生,又有点熟悉。那就从大家熟悉的地方说起吧,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满井游记》,作者是袁宏道,即袁中道的哥哥。
课本可是关乎国家教育的大事,不是随便一篇文章都能入选的,袁宏道的文学成就由此可见一斑。而袁中道又跟兄长 、袁宏道并称“三袁”,既然能够并称,肯定是三者之间有相同之处的。不过,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同姓啦,不然为何 可以跟 合称“ ”,却不能跟 合称“二李”呢?原因其实也简单,那就是“三袁”都在文学上有着相当的成就。袁宏道的文章既然能够入选课本,那么袁中道起码也不会太差。
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记载了一次自己和凌濛初的会晤:
珍珠桥晤湖州凌初成,见壁间挂刘松年画,俩人对弈,作沉思状,相叹以为人物之工如此,近世自文衡山以后,人物不可观矣。
这是1609年的事,凌濛初29岁,袁中道39岁,二人在珍珠桥见面,看到画作,就一起鉴赏起来,风雅之至。
3.
曹学佺
对于曹学佺,你可能也感觉比较陌生。但是,有一句话你肯定不陌生,那就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就是曹学佺说的。
年间,曹学佺曾在南京任职,而凌濛初的父亲也曾在南京担任刑部员外郎,二人可能就是在此期间认识的。
为了答谢凌濛初的赠诗,曹学佺回赠过一首《酬凌初成见赠之什》,全诗如下:
吴兴山水自清远,入我闽中不耐看。
荔枝色香时正美,沈郎消瘦强为欢。
著书但得穷愁易,结客空嗟行路难。
不见当年懒真子,一蓑烟雨恋鱼竿。
这首诗成于1633年,此时凌濛初已经53岁了,刚写完《二拍》。在这首诗里,曹学佺称赞了凌濛初在“著书”方面的成功,也感叹了他的仕途不济。最后一句,应该是化用了 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劝慰凌濛初在仕途上想开一点。
此外,凌濛初的好友还有 兼东阁 的朱国祯,晚明高僧紫柏的弟子复元上人……总之都是 的人。大概,才 喜欢跟才子一起玩吧。
三、仕途不济,文坛生辉
从凌濛初的交游,其实已经可以窥得他的部分生平了。比如说,从他和汤显祖的交往,可以看出他对戏曲有研究;从他跟袁中道的会面,可以得知他对于画作也有自己的看法;从曹学佺赠他的诗,可以推知他文学造诣颇高,却仕途不济。
咦,他的仕途怎么个不济法?不是18岁就补廪膳生吗?
所以说,人生就是起起落落嘛。后来的凌濛初,屡次赶赴乡试,却屡试不中。根据郑龙采为他写的墓志铭,至少有四次落榜:
公试于浙,再中副车,改试南雍,又中副车,改试北雍,复中副车。
再是第二次的意思,那么浙江的考试他至少参加两次了。副车,指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的贡生,有点像备胎。备胎转正的几率,相信大家都懂的。
好在,凌濛初虽然内心抑郁,但是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拥抱了上帝为他开的那扇窗户。
既然没有机会当官,他就只好专心玩文学了。
凌濛初26岁的时候,他的第一本书《 纂评》在南京刊刻发行,由著名文人王稚登为其作序。王稚登还参与修撰过一部很有名的书,叫做《 》。
此后,他更加醉心于文学。但是,他并非是只会 的老学究,而是涉猎颇多,在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除了历史,诗歌、戏曲也都是他研究的对象。比如说,诗歌方面,当时他的散曲集就有刊印,流传甚广,放到现在就是10W+级别的;戏曲方面,凌濛初有相关理论作品《谭曲杂札》,还被人邀请帮忙改编剧本,放到现在那就是北影高材生,秒杀某些连知网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人。
然而,直到47岁的时候,凌濛初才开始创作话本小说。又过了一年,《初刻拍案惊奇》问世。一经刊刻发行,就畅销无阻, 。读者想多看,书商想多卖,在这种激励下,凌濛初开始着手《二刻拍案惊奇》的创作,53岁时才写完。《二拍》可能是如今大部分人知道凌濛初这个名字的途径了吧。
那么,凌濛初是因为年纪大了才能写出《二拍》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在之前就有几十年的文学积累,没有荒废时光,才能厚积薄发。哪有什么中年危机,不过是青年时的不努力罢了。
完成《二拍》后又过了两年,凌濛初55岁,可能是《二拍》的成功让他更乐观了吧,他又赴京谒选了,获得了上海县丞这个小小官职。
四、舍身为民
在当上海县丞的八年时间里,凌濛初恪尽职守,革除积弊,深得民心。
明末文官江盈科写有一篇《催科》,开头曰: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催科就是催收租税,抚字就是安抚百姓,两者相妨不相济,可见明末催科与抚字之难。然而,凌濛初却能于“催科、抚字两无失”。
此外,他还打击盐商与官吏勾结,可谓是廉洁奉公。
他离任的时候,老百姓们都夹道相送,不忍他走,泣涕涟涟。
凌濛初仕途上的第二站是徐州 。
在那里,他掌管的村子遭遇了流寇的袭击,流寇想招降他,但是,为了村民着想,他身为一介文人却坚持与流寇对抗到底,最后呕血而死。
凌濛初的墓志铭关于他死亡的记载如下:
乃呼贼,语之曰:“我力已竭,明日死矣,万勿伤我百姓。”贼唯而退。十二早,呕血不止……言与血俱,大呼“无伤吾百姓”者三而卒。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心系百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