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强极一时,是如何兴起如何衰亡的?

1138

发布:2024-12-23 14:15:59  来自 蓦地一相逢 觅知友会员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 的兴亡简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迁都洛邑,中国历 入了东周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在这期间,全国虽然处于诸侯分裂割据的状态,但大趋势是通过兼并战争而逐步走向统一。

春秋时期中原大地上有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不断兼并,到了战国初年只剩下了十几个,林立的诸侯国中最有名气的,当属 (所带领的国家)和 了。

而齐国作为老牌诸侯,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它都榜上有名。

从周王朝建立,分封姜太公建立齐国算起,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齐国前前后后历经了八百多年,在这数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它曾几度辉煌,也曾几度濒临灭亡,到了战国末期,在弱肉强食的腥风血雨中,齐国彻底走向了灭亡。

那么齐国作为一个曾强极一时的诸侯国,在数百年的沧桑中,何以能兴,又因何而亡呢?

本篇笔者就从齐国在历史上的五次辉煌说起,聊聊齐国的兴亡简史。

image.png

齐国都城临淄复原图

齐国历史上的五次辉煌。

齐国在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主要是姜太公、 、齐庄王、 、 五位国君主政时期,笔者对此逐个讲述。

姜太公时期。

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齐太公世家》

姜太公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此人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他归周的原因在史料中有所差异,但大都认为他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等到周武王灭商建立 之后,分封功臣谋士,姜太公居功至伟,也因此被分封到了齐国。

image.png

姜太公(蜡像)

而姜太公到了齐国之后,就根据当地的国情做了相对应的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参见上述引用),并且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使得齐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大国,这为齐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齐桓公时期。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

齐桓公雄才大略,使得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当然他的称霸之路,离不开 ,不过管仲在公子纠和齐桓公争夺君位的斗争中,曾一箭射中了齐桓公的衣带钩,《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也就是说,在这场斗争中,管仲差点要了齐桓公的命。

不过当齐桓公登上君位之后,在臣子的建议下,还是放下了私仇,任管仲为相,并且委以国政,管仲倒也知恩图报,最终在这两人的合力下,齐国得以称霸,并且做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庄王时期。

( )事 、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

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是很高,但他却是齐国的中兴之主,首先齐庄公还是比较开明的君主,其次就是他也一直任用晏婴为相。

image.png

齐王与晏婴插图

晏婴先后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时任相,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评价晏婴时,曾说他“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假令 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也就是说晏婴是司马迁仰慕的人,即使为他驾车,他都感觉高兴和向往,当然正是因为有了晏婴的辅佐,齐国才能做到“三世显名于诸侯”。

齐威王时期。

卒有齐国,为齐威王,强于天下。——《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一位非常有话语权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齐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可以称为最强诸侯国。

他以 为相对内改革、以 为将、 为军师对外征战,并且还做到了广揽人才和惩治奸吏,最终使得齐国“强于天下”,此外他的虚心纳谏还使得齐国战胜于了朝廷,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出自《 ·齐策》)”。

齐宣王时期。

王斗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齐宣王是齐国在战国后期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以广纳贤士、善听诤言著称,比如说一个叫王斗的臣子,就曾直接讽刺齐宣王为政时的弊端,而宣王并未生气,反而向王斗赔罪:“寡人有罪于国家”。

image.png

影视中稷下学宫的辩论盛况

此外,齐宣王时期还把稷下学宫发展到了顶峰,创造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学术盛世,最终使得“齐国大治”。

由此可见,齐国在历史上辉煌的次数并不少,不过这中间却有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即田氏代齐。

齐国不战而降。

公元前386年,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在没落的 贵族势力和新兴的封建地主势力的较量中,以田氏为代表的新兴地主取得了胜利,继而田和成为了齐国君主,姜齐的政权灭亡了。

正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齐康公卒,绝无后,奉邑皆入田氏。

这在齐国的历史上是一次政权上的实质性交替,虽然田氏依然沿用“齐”的国号,虽然在国家形式上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在本质上已经完全不同了,田氏代齐完成以前, 已经结束,但这两个颇为相似的历史事件,在形式上也是迥然不同的。

image.png

齐国故城

田齐的政权传承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284年时在齐湣王统治时期,齐国出现了一次濒临灭亡的危机,即韩、赵、魏、燕、秦五国联合攻齐,结果齐湣王被杀, 在 的带领下攻入齐国都城临淄,并且乘胜追击,一举攻下齐地七十余城。

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的齐国并没有因此灭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淄,齐故地尽复属齐,说的是齐将田单依靠即墨军民打败了燕军,到莒迎接 回到临淄,齐国大片领土又被光复了。

齐襄王的儿子齐 是齐国的最后一任国君,他在位的时间并不短,不过在位期间却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政绩,如果非要找的话,也是有的,比如说他加快了秦国完成大一统的步伐。

image.png

影视中的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人东征齐国,而齐王建“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最终导致了“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的结局,自此齐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齐国沉浮数百年,究竟何以能兴,又因何灭亡呢,笔者接着论述。

齐国何以能兴?

虽然齐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是各个辉煌时期的兴盛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原因,并且带有鲜明的传承性,笔者认为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君贤臣能。

上文我们已经例数了齐国在历史上的五次辉煌时期,贤君能臣是这五次辉煌时期的都曾出现的政治局面,可知,明君和贤臣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明君却是极为关键的,一般说来,明君是贤臣出现的基础,有了英主才能有良臣,不然臣子在优秀,遇见了一个昏君那也是开 不了这个局面的。

比如说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投奔周之前,就曾“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意思是姜太公曾为 做事,但商纣无道,太公就离开了,之后路四处游说列国诸侯,但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

因时变革。

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国之后,就立即着手进行了变革,当时摄政的 ,还对姜太公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称赞,《史记·》记载: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而姜太公的改革正是因其俗,简其礼,这算是齐国历史上第一次颇有成效的改革。

image.png

影视中的齐桓公与管仲

齐国的第二次改革是在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全方位的改革,《国语·齐语》记载: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很显然这是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改革管理选拔制度,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并且要求做到“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并且规定了对初选的人员,必须到其所在乡里进行考察,即“遇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

此外,齐桓公时期还改革了税制,打破了“力役税”,而实施根据不同的土地等级和物产而征税,并且改革了关税,实施“关市几而不征”,还鼓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最终使得齐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齐国的第三次改革是齐威王时期进行的吏治改革,齐威王即位后,面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情况,为强大齐国,他以吏治为出发点,派臣子深入乡里,获取实情,然后实施重奖严惩,最有名的就是奖励了即墨大夫,而烹杀了阿大夫。

image.png

齐国君主与臣子

齐威王通过吏治改革,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的吏治使得)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重视人本。

使百姓可以修养生息是齐国统治者所重视的,纵观齐国强大的几个时期,都体现了重人本的思想,《 ·权修》有云: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而管仲的改革,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重人本还体现在重视人才,比如齐威王和梁(魏)惠王一起谈论国宝时,就把人才当作了国宝,而不是梁(魏)惠王以为的珠玉为宝,而这点也是齐威王所践行的,在他统治时期,齐国人才济济,“以照千里 ”。

而先富民也是齐国统治者重人本的一个体现,管子认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齐国始终坚持本末兼营、农工并作、产商互补的富民之道,最终让齐国走向了富国强兵之道。

搞好外交。

时期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诸侯国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而齐国兴盛时期的统治者也正是看到了这点,从而让他们很重视“外交”,即奉行尊王礼邻的政治战略,目的是为自身发展创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image.png

齐国君臣

齐国尊王礼邻贯穿于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齐国建立之初,姜太公就把尊王演绎的淋漓尽致,即便在 的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之后,依然打着尊王的旗号,而后来的齐威王也是以尊王而扬德天下。

单单尊王还不行,齐国还重视结好其他诸侯,尤其是邻国有了困难时,齐国还会积极救助,比如说齐桓公时期,山戎入侵燕国,而齐桓公就积极救燕,兵伐山戎,并且还“割地予燕”,成为了礼邻的美谈。

此外,齐国兴盛的原因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齐国在文化上的兼容,再比如说齐国抓住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这些都对齐国的兴盛有着积极影响,那么齐国又因何而亡呢,下面笔者接着论述。

齐国因何而亡?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创造的辉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稷下学宫,兵书甲天下,但是这样一个强极一时的大国,为何在 中走向衰亡呢?我们先来看看历代史家是如何说的。

《战国策·齐策》记载: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显然这是认为齐王是被骗到秦国,囚禁而死,导致了齐国灭亡。

image.png

临淄盛况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纵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这是认为齐国的灭亡是因为齐王建听从了后胜的诡计,没有与诸侯合纵攻秦,最终不战而降。

《淮 ·泰族训》记载: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这也把齐国的灭亡归结到了齐王昏庸,导致了政治腐败,而不能任人唯贤,最终被灭国。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古人的对于齐国灭亡的总结,都单单只是把目标放在了齐国最后的灭亡上,而没有从齐国的整体发展历程上看,如果我们结合齐国的几次衰弱和最终的灭亡,就可以总结出齐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政权腐败,君主昏庸无能而不能任人唯贤。

其二是国家的管理理念与齐国的实际情况不适应。

其三是齐国在外交政策上出现了战略失策。

image.png

齐国的刀币

而王志民先生在《齐文化概论》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即:齐国的灭亡确有其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失误等原因,但是那些决定这政治、军事上的诸多因素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文化、思想的因素,笔者认为这种把齐败于秦归结为是秦、齐文化碰撞必然的结果,更是道出了齐国灭亡的必然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必我们已经对齐国的兴亡史有了大概的了解,它历经八百余年,沉浮兴亡皆是有因可循。

兴盛的原因在于君明臣能,重视人本,并结合齐国的实际进行了改革,此外还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衰败的原因在于政权的腐败,国家发展的理想定位失控,再加上外交战略也出现了重大失误,最终在秦国的威逼之下放弃了抵抗,走向了覆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他原本是天地会成员竟然堂而皇之成为清朝正二品总兵

他原本是天地会成员竟然堂而皇之成为清朝正二品总兵

面对诽谤却不争辩,元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面对诽谤却不争辩,元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乾隆皇帝后宫嫔妃为什么只有5人合葬裕陵?原因是什么

乾隆皇帝后宫嫔妃为什么只有5人合葬裕陵?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