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科举考试要考多久?为什么是九天六夜?
2229
古代 考试为什么要考九天六夜?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时,高考被称作是乡试,参加乡试的考生一共要考三场试,要用整整九天六夜,才能把一次乡试进行完。刚刚说了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所以对考生来说绝对是大事, 就是为了此时,朝廷对此也是非常重视的。就像我们高考时,连路都要被封掉。古代高考从开考那一刻开始,考生就被锁在了屋子里,直到考试结束才能被放出来。在考试中,就算天塌了,门也不能打开。
乡试主要考三个内容,一是八股文,二是官场应用文,第三是论述题,看看这个人有没有一个做官的思维。因为在考试中,考生不能出来,所以朝廷就准备了灯和水等很多日常用品。但是在考试的时候,考生要自己带干粮来,因为考试时间太长,人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不同,所以考生一般都自备伙食。
古代科举考试很繁琐,它完整的程序是:乡试,会试,廷试,其实就是从地方逐步到中央的顺序。其中乡试就是全省的考生在一起考试,也就是像我们的高考,乡试通过的考生就成为了举人。在古代,乡试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的,想要参加乡试可以说是要 ,先参加完前面大大小小的考试,才能够有资格去参加这种全省级别,难度又很大的乡试。如果乡试之前的考试没有通过,有一次弥补的机会,考生可以再去考一次,考生考完了乡试,并且成功成为举人,才可以去参加会试。
这个会试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考生进京赶考的那个考试,因为会试都是在京城,所以才有了这个说法,要是发挥正常,运气再好,会试也过了的话,就有机会参加廷试了,也称殿试。廷试就是通往胜利的最后一关了。一般参加廷试的考生,前途基本就已经定下来了。不管考得怎么样,都能成为国家栋梁,也对得起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读。
在古代的高考中,有一个现象很奇怪,就是经常发生考生意外死亡的事件。要说起原因,还真是挺多的。古代的考场非常简陋,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就睡在答题的桌板上,答题的房间本来就小,桌板就更是小的不得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腿都伸不直。我们现在有时候会听到一些老年人说出恭,其实就是上厕所的意思。这个出恭,也是由科举考试得来的。在古代考试的时候,他们会给每个考生发个牌子,一面写着入敬,一面写着出恭,这个牌子的用处就是用来上厕所的。因为规定考试的时候不能说话,所以他们就只能拿着这个牌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那种很小的考场上,考生们每天吃住都在里面,考试又正处炎热的天气,这就很容易造成很多考生中暑或者食物中毒,更可怕的是有些考生被考场里的毒蛇给咬死,那真是倒霉透顶了。
与我们现在高考不一样的是,古代高考对考生的年龄是没有要求,不管你是小孩还是老人,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参加考试,但是当时的考试挺难的,所以很少有小孩子能去参加,那种传说的神通毕竟是少之又少,但是年龄大的考生却很常见,比如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诱惑,才会有前赴后继的人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古代,普通人想要飞黄腾达,几乎就只有这一条科举的路好走。所以才造就了像范进这样的人终生成迷于科举考试,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范进一样,金榜题名,荣华富贵一生的,更多的是籍籍无名,抱憾终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