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孝庄和顺治的关系为什么没有康熙那么好?为什么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
5143
孝庄,即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祖母,是辅佐三朝皇帝,扶立了两代幼主的杰出女政治家。正如她的名字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的意思一样,她仿佛是上天降给大清的贵人。她用她的睿智聪慧保住了自己丈夫创下的大清王朝,在清初王朝动荡的情况下,排除万难,让自己夫君的血脉继承了皇位。在强敌环饲,先有多尔衮,后有鳌拜的情况下,辅佐两代幼主,不仅保住了皇位,而且还教导出了一位盛世明君康熙帝。她在政治上的杰出才能和对清王朝的卓越贡献,让当今的人们钦佩不已。但是就是这个在政治上取得很大功绩的女人,与自己儿子的关系却并不那么融洽。
顺治和孝庄在皇太极死后,母子两人互相依靠,康熙和孝庄在顺治帝死后,祖孙两相依为命。同样的情况,顺治帝和孝庄的关系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康熙和孝庄却感情甚笃,让人感动。同一样的情况,换了不一样的人怎么就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呢?
虽然同样是长在孝庄膝下,可是康熙和顺治却很不相同。顺治当时因为多尔衮的干涉,没有老师给予他最好的教导。虽然孝庄政治眼光毒辣,但若是系统的学识肯定是不好的,因此孝庄也不能给予顺治系统的知识教育。就这样,在多尔衮的刻意下,在孝庄的无奈下,顺治被养残了。传闻当他14岁时第一次批改奏折时,竟不知奏折中所说之意。因此顺治帝身上带有满蒙贵族子弟身上常见的陋习,那就是独断专横,纵欲好色,说白了就是性格不好。而康熙呢,虽然父母早逝,但是孝庄给了他生活上的温暖,学识上严格的要求。有着最好的老师的教导,一举一动都可以往英明君主的方向培养。孝庄给了小心的康熙帝渴望的温暖,也给了他最好的系统教育。康熙帝因此明事理,有主见,对孝庄也极为孝顺。如此两人之间的关系自然极好。
顺治帝和康熙帝虽然小的时候,虽然都有强臣环饲,可是与顺治时的多尔衮相比,康熙时的鳌拜就根本不算一回事儿了。一个差点夺取皇位的摄政王的权势,和一个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臣子的权势相比,孰强孰弱可想而知。顺治帝是被多尔衮压制的狠了,连带着对时刻劝告他不要忤逆多尔衮的孝庄也怨恨上了。年龄尚小的顺治不会懂得母亲的苦楚,他只觉得自己的母亲并不站在他那边,再加上这儿那儿关于孝庄和多尔衮关系的只言片语,又怎么可能静下心细想孝庄的苦心呢?反观康熙,虽然鳌拜对其虎视眈眈,但到底还有其他大臣的牵制。日子过的绝不像顺治那般苦逼,因此对悉心教导自己,辅助自己的皇祖母自然极好。
再有顺治帝一连两任皇后都娶的是科尔沁的女人,他极为不喜,却又无法反对。这种强行的安排,虽然让顺治心中极为不舒服,但到底还是可以忍受的。关键就在于后来出了个董鄂妃,不仅一进宫就封贤妃,一个月后就晋为皇贵妃,再到后来甚至想要废了皇后,改立董鄂氏为后。孝庄对顺治这一系列的做法,哪有不理会的道理。因此因为一个董鄂妃,母子两人的争吵断然是不会少的。反观康熙呢,孝庄没有理会科尔沁的利益,反而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定为康熙的皇后,以牵制权势日大的鳌拜。从小受到帝王之道教育的康熙,知道祖母的意图,自然不会反感,反而会感激。
综上所述,顺治帝之所以和孝庄感情不好,最根本原因就是性格的缺陷。
孝庄并没有和皇太极合葬,而是将陵墓独自设在清东陵外,一直让众多学者争论不休。孝庄自己的意思是:”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帝从小就敬重自己的祖母,对于祖母临死的请求哪儿有不应的道理。但这样的说法,实在说服不了现在的学者,于是他们四处搜集资料,寻找孝庄不和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总结出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孝庄曾经下嫁过多尔衮,这点从”皇父摄政王“这一称呼可以看出。对于自己下嫁多尔衮,虽然是迫于无奈,但仍自觉无颜面对自己的夫君,所以不愿和皇太极合葬。
二、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
三、虽然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但与远在沈阳的清东陵却同属一个体系,从孝庄的陵墓叫昭西陵就可以看出。虽然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但两人仍属同一陵区,只是有东西之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