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口含七粒米?原因是什么
254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 死后为何要口含七粒米,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功盖三分国,名成 ,诸葛亮一生戎马, ,为蜀汉恪尽职守,被后人誉为忠臣的典范。诸葛亮善于谋略,精于用兵,先受 知遇之恩,随刘备南征北战,建立蜀汉政权。又受刘备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前后出师表,展现其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践行 、王业不偏安的诺言。诸葛亮的北伐可谓感天动地,由此诸葛亮忠臣良将的影响也深深的烙在后人的心里。
然而事不随人愿,诸葛亮因年事已高,日夜操劳,为蜀汉殚精竭虑,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追谥其为忠武侯。诸葛亮死前留下遗命:不得发丧,并且口中要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诸葛亮为何要求死后要口含七粒米呢,笔者以下简要分析。
首先诸葛亮认为口含七粒米可以镇住他的灵魂不离开,将星不陨落,以此骗过 ,使其不敢来犯。古代人多奇谋异士,善于五行八卦,对于星象也颇有研究,能人异士可以通过夜观天象看到自己的将星,也可以看到别人的。当一个人即将死去的时候,他的将星就会陨落。
司马懿也善于夜观天象,也能洞察诸葛亮的将星,诸葛亮正是想通过“口含七粒米,脚下一盏灯”这种法术来将自己的魂魄留住,至于为何要七粒米,古代的神鬼观念认为,七天是雪亮的一个轮回,星盘中的北斗七星也是重要的代表。这样就能保证将星不陨落,司马懿也就无法看出诸葛亮死亡,魏军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可怜诸葛亮生前为蜀国操心,死后也要尽忠职守。《 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又嘱咐 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体坐于龛中;以七粒米,放吾口内;脚下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
其次口含七粒米也是古代人死后举行的一种仪式。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就会离开身体,但是为了挽留死去亲人的灵魂,以便能够多看亲人几天,完成守孝送葬的礼节,古人通常会在死去亲人嘴里含七粒米,古代人又把这种礼节称为含“饭”,也就是不管嘴里含的什么都叫饭,有时也把珠、玉、谷物等放在嘴里,根据死者的身份不同而不同,现在人多在嘴里含铜钱,这些都是丧葬礼节。史料中也曾记载: 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医生饭以米。诸葛亮不是诸侯因此口中含米。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死了的人就如同活着一样。诸葛亮也就是用这种障眼法,骗过了司马懿,蜀军才得以安全退入汉中。古人关于“含饭”的记载如下:
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天子含食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再次口中含七粒米意喻对死去人的尊重,也是为了让灵魂通过冥界时有钱可用。两汉魏晋时期,人们对于死者极其尊重,即便是现在也有“人死为大”的说法,其一也就是人死这件事情的最大的事,什么事情都要靠边站,其二死者是最应该敬重的人,所有人都不得冒犯死人。在两汉时期更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也就是对待死者要如同对待其生前一样尊敬,《三国演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此观念的影响,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生者对与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想通过“六丁六甲”之术,在他死后,能将将星保持不陨落,以防司马懿看透事实。
虽然口中含米不能保证将星不落(其实也没有将星),但诸葛亮用心良苦,时刻想的全是蜀汉的安危,确实值得后人敬佩。刘备所能得知此事,必能欣慰!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