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偷光激励了很多人,凿壁偷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3981

发布:2024-09-29 18:26:46  来自 夏末的晨曦 觅知友会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 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欢迎阅读哦~

关于“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想必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

image.png

大概讲的就是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匡衡的孩子,他出身寒门,家里连灯油都买不起。然而匡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为了晚上能有光看书,他将墙壁凿出一个小孔,借着小孔透过的烛光读书。而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匡衡感动了邻居,邻居不仅没有责怪他凿穿自家墙壁,还把书借给他读。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常被老师们用来教导学生,告诉他们要像匡衡那样,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也要坚持学习。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匡衡的勤学刻苦,应该是我们读书人的榜样。

image.png

然而,但这个故事老师只讲了一半……

故事中的匡衡,历史上确有其人。正如故事中所讲的那样,匡衡是穷苦出身,家里没钱,小时候没有好的条件读书。但匡衡并没有被这样的环境所影响,他非常刻苦的读书,最终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大儒,经学大师。

然而,西汉不是隋唐,那时候还没有 制度,更没有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学问高,并不代表着你就能实现理想。

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这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其标准很多,主要有四条: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而学问只是其中一条,更重要的是要看你这个人的德行,也就是你这个人的名声。所以我们看到西汉的那些官员,小时候都有一些值得称赞的故事,比如匡衡的凿壁偷光、 让梨等等。

当然,由于这种制度的本质上是“选举”,所以往往大家族子弟更有优势,毕竟其曝光度和名声的可操作性都要更便利。

image.png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底层出身的匡衡,并没有很好的上升路径。他当了九次的候选人,最终才堪堪上榜,被分配了一个卒史的官职,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档案管理员。

但匡衡运气不错,当时的太子 ,也就是后来的 ,非常推崇匡衡的经学造诣,所以与匡衡相交甚厚。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匡衡攀上了太子这个高枝,自然是官运亨通。刘奭即位之后,就给匡衡升了官儿,从太原郡调到了长安城,从小小的卒史,升为了郎中,成为了 身边的近臣。再后来,匡衡一路高升,从郎中到博士再到给事中,匡衡完成了三级跳,从专注于经学的学者,转变了成了一个政治人物,真正意义上开 了属于他的仕途。

给事中在西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官职,虽然品阶不高,但却有着上谏议政的权利,下可以纠察百官,上可以直谏皇帝,相当于后来咱们所熟知的御史。

image.png

这个身份给了匡衡机会,使他的发言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和皇帝讨论经学,而是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

对于这样一个机会,匡衡当然不会放过。借着和汉元帝长久的接触了解,此外再结合当时自己从底层上来所看到的一些朝堂之上少有看到的顽疾。

匡衡给汉元帝直接来了一套忠言直谏:

“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

其实内容也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但是关键在于别人都不敢讲而匡衡他讲了。

因为在汉元帝之前, 刘洵采取的是一个严法治国的策略。匡衡提出来的“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多少有点不满汉宣帝施政的意思,搞不好就是一个大不敬之罪啊。

但匡衡很了解汉元帝,知道他柔仁好儒,不喜严法,好施德政。而且在以前的攀谈中,匡衡也知道汉元帝在登基之后,就一直想推翻先帝的做法,采用 ,推行德政。只是苦于这多少有些不孝的味道,不知从何提起。

所以,匡衡这一次的建议,算是给了汉元帝施政的一个借口。汉元帝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匡衡又被升官了,从五品的给事中变成了二品光禄大夫,专门掌控议论之责。其地位很高,仅次于三公。在监察这一系统里面,他的权力也就是比御史大夫小一点。

image.png

很显然,此时的匡衡,已经进入了西汉朝廷的权力中心。当然,这还远不是匡衡的巅峰。没多久,狂很就成功转正,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在西汉,御史大夫其实就是副丞相,可以说是文官的二把手。其存在的意义,更多时候就是为了接丞相的班。

所以在公元前36年,由于丞相 病逝,匡衡理所当然的当上了丞相,总理全国政务,位及人臣。谁也没想到,当初那个凿壁偷光的穷小子,如今能够位列三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自然是非常励志。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走上了人生巅峰的匡衡,同时也陷入了迷失。

当上了丞相之后,匡衡不再像之前那般嫉恶如仇,正气凛然。他开始变得圆滑,爱惜羽毛,甚至于贪财弄权。

image.png

当时汉元帝手下的宦官石显,自恃皇帝宠爱,扰乱朝纲。不仅结党营私,打击异己。而且巧立名目,大肆强占土地,剥削百姓,弄得底下人怨声载道。

匡衡作为丞相,统领百官,主管朝政。对于石显的 ,本应该劝阻打击。但匡衡畏惧石显的权势,不仅没有去弹劾石显,还处处包庇,以此来讨好于他,希望其能在皇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正是因为石显乱政以及匡衡的不作为,汉元帝执政后期,国力渐衰,朝纲不正,民不聊生。

值得一提的是,汉元帝驾崩之后, 即位,他并不喜欢石显,于是石显开始失势。而匡衡发现石显失势,立马上书弹劾石显,众大臣纷纷附议。很快,石显便被罢官。最终,被盟友背叛的石显,在回老家的半路上,忧愤绝食而死。

不得不说,匡衡这件事做得很高明。不仅将自己和石显撇清了关系,还因此收获民心,重回政治顶峰。

石显的倒台,大家都以其为首功。新皇帝器重他,百官们服从他,百姓们敬仰他。当时匡衡的地位有多高?他的儿子杀了人,百姓们纷纷请愿为其求情,甚至连皇帝都亲自发声为其庇护。

不得不说,这一手过河拆桥,用的是 。

但纸永远也包不住火,匡衡这样的官场老狐狸,总有露出 的那一天。

当初匡衡受封丞相的同时,还被封为安乐侯,封地三十一万亩。这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匡衡来说,无疑是一笔超大的财富。但穷怕了的匡衡并不满足现状,他凭借权势,在原有封地上,又扩地四万多亩。占走了封地周边大量百姓的土地。

image.png

不知什么时候,这件事被捅到了汉成帝那里。汉成帝心目中这位先帝老臣,自己的老师,曾经满口 的“圣人名师”形象轰然倒塌。汉成帝非常愤怒,他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结果匡衡遭到重罚,不仅被罢免了官职,还被剥夺了所有的封地爵位。匡衡辗转一生,最终还是回到原点,成为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庶民。

当然,对于匡衡来说,同时消失的还有他那一世英名。在此之前,匡衡是那个时代的绝对偶像,他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终成大器的励志故事影响了太多太多的人。可现在大家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偶像,仅仅只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他们心中的信仰,瞬间崩塌,而信仰是无价的!

最后,孤苦无依的匡衡,病死于家中。

匡衡的结局令人唏嘘,对此,我只能感叹:或许,人品和才华,从来就不是一回事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隆裕太后为什么会下诏退位?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隆裕太后为什么会下诏退位?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夷陵之战时,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陪同诸葛亮一起?

夷陵之战时,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陪同诸葛亮一起?

《传奇大亨》讲述的什么故事?顾延枚的人物原型是谁?

《传奇大亨》讲述的什么故事?顾延枚的人物原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