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末政论家王韬简介他是怎么死的?
3340
王韬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新闻记者,有“长毛状元”之称。王韬一生办了许多报纸,为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1828年,王韬在江苏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出生。王韬那个时候还不叫王韬,原名王利宾,字兰瀛,“王韬”是后来改的名。公元1836年,王韬县考第一之后,又改名为王瀚,字懒今。除了这几个字号之外,王韬还有很多,诸如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等多个称呼。
“余少居甫里,莫有知余者”,王韬的少年时期是在甫里村度过的。幼年随母亲习字。因为父亲是私塾先生,所以能够识字读书之后,便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四书五经。就是在这一个期间,王韬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
王韬在甫里村度过了自己安然闲适的少年时代,这段时期的生活一直让他难以忘怀。以致于在年老之时,还曾经三次返回家乡。
道光二十四年,王韬进行县考考试,中秀才。三年后到金陵参加应考,却未能及第。虽然这件事在当时对于王韬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如果当时他真的考中,也许将会成为万千清末官员之一,也就没有了后来那么多的丰功伟绩。
金陵不第的第二年,王韬来到上海,探望自己在上海的父亲。这个二十七,他参观了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在这里看见了“光明无纤翳,洵属琉璃世界”的印刷厂房,结识了慕维廉、艾约瑟等传教士,为日后开办书馆买下种子。
公元1848年,王韬父亲病故。为了养家糊口,王韬四处寻找工作,也是这时他被麦都思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在这期间王韬读阅了《圣经》,并且在后来帮助了《圣经》的中译工作。就这样在帮助传教士完成西方著作的翻译工作,王韬在墨书馆工作了十三年。
公元1850年,王韬的年轻的妻子,不幸病故。王韬哀切不已,为了寻求心灵的寄托,五年后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
太平军进攻苏州、常州、上海之时,王韬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从战略上为太平军献策。后来此事被清政府所知,王韬为保命,不得已离开自己的亲朋好友出逃香港。受麦都思及其好友理雅各的帮助,王韬在香港伦敦教会的宿舍落脚。初时王韬帮助理雅各翻译《十三经》,而理雅各则帮助他翻译《尚书》等经典。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王韬开始为香港《华字日报》主笔,由此开启了他新闻事业的道路。王韬在香港期间,收集各方资料,边防好友,作《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等三篇文章,记述香港的地理环境,英人未来前的状况,英人割据香港后设立的官府、制度和兵防,以及十九世纪中叶香港的学校、教会、民俗等历史资料。使得历史资料欠缺的香港历史,因此得到完善。
公元1867年,在朋友的资助下,王韬前往欧洲,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游历。他每到一处都会游览一番,并且以浪漫的辞藻留下丰富的笔记。当然他不仅仅是游玩,他多次拜访欧洲各地名校,甚至还被牛津大学邀请前往演讲,留下了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文人在牛津大学演讲的记录。
这次欧洲游历,不仅给他留下了丰富的素材,并且还在思想上给予他改变。回国知乎,他先后于1857年及1864年担任《六合丛谈》、《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年,又创办《循环日报》,留下《弢园文录外编》。他由此成为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定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在报刊政论方面的贡献,对日后中国的报刊、政论甚至是新思想的传播都影响较大。梁启超当时宣传维新思想,办报发表意见,便是继承于他。
光绪五年,王韬游历日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游记》,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维新思想人氏。
他在英国和日本发表的维新思想得到李鸿章的看重,从日本回国之后他定居在沪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城西草堂病逝。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给在李鸿章幕中供职的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举荐信,而被举荐的人正是著名的孙中山。这是一个思想和志向的传承,王韬虽然已经垂垂老矣,但是却在孙中山身上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