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楚齐三国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这三个国家是如何被挑落马下的

4804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战国魏楚齐 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只完整的存在了华夏15年的时间,然而关于它为什么成功,我们却足足讨论了2000多年。

变法、关中本位,或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然而,仅仅凭借自身的变法和地缘优势,却很难解释得通:

面对七雄争霸的复杂局面,魏楚齐三霸都被挑落马下,秦国为何能够经久不衰?

image.png

01 是不是商鞅变法和关中本位?

关于为什么是秦国能够一统华夏而不是其他诸侯,目前有两种主流答案:商鞅变法赋予的强大实力、关中函谷赋予的地缘优势。

然而,小编认为,这两个原因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说,关中本位和函谷之险。的确,关中地区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秦国又似乎继承了周王朝“王兴之地”,后来的汉唐盛世似乎更加证实了这个答案的合理性。

但事实上, 曾直接攻破镐京,多位秦君死于西戎,直到秦昭王时,义渠等部仍旧威胁着秦国的生存,后来的唐帝国也被西北的敌人多次攻破长安城。

这说明,关中所面临的西北威胁并不比山东六国面临的外部威胁更小。

有人说,这些都来自于西北,而战国时期,山东六国都只能从东面和南面攻打秦国。

且不说,山东六国每次攻秦,都会裹挟秦国西北的戎狄,就说东南的事例。

秦末, 凭借弱旅入 迫降 、后又从巴蜀之地还定三秦。两次打穿关中的刘邦,用事实说明,关中函谷之险也并非铁板一块、 。

image.png

再说商鞅变法。我们认为七国变法之中,秦国建立了最为彻底的中央集权和小农经济模式。这使得秦国的实力碾压山东六国,最终完成了一统华夏的任务。

小编并不否认商鞅变法对秦国的贡献,但 和秦昭王时的多次军事失败表明,秦国的实力单单因为变法就碾压六国这一说法,纯粹是夸大其词。

况且,战国,多国博弈,实力并不是唯一制胜的法宝。魏楚齐三国崛起之时的实力,未必比碾压六国之前的秦国弱小,而其时六国实力还不如与秦对垒的山东六国。从魏号“ ”、齐称“东帝”、楚为纵约长等行为来看,他们并非没有一统华夏的野心和战略规划,然而他们都没能完成一统华夏的任务。

有人说,那是因为魏楚齐三国政治的腐败导致的衰落。事实上,这个观点纯粹是上帝视角,与“你成功了放屁都是道理,失败了再有道理都是放屁”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

因为,大家都是人,不是神。 、 、 的很多 ,在历代秦王的身上也有所体现,甚至于 、昭王兄弟做的荒唐事比他们多多了。

image.png

由此看来,关中本位、商鞅变法虽然都对秦国一统华夏有所助益,但却不是根本。

而秦国的秘密在于,为什么魏楚齐一不小心就从巅峰跌落,再不复一统华夏的实力和机会,而秦国却能够长盛不衰?

02 战国生存法则

我们先来看看,魏楚齐是如何被挑落马下的。

战国初年,三晋同盟, 国力一马当先。魏惠王野心勃勃,在逢泽之会上自称“夏王”,试图以天子之名重建国际秩序。然而,当韩赵与魏国的同盟稍见松动,立马就有 、 、秦国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挑战魏国霸权。很快,魏国就衰落了。

齐国以马陵、桂陵两战将魏国霸权挑落马下,还没大放异彩,南方的楚国就开始膨胀起来。楚怀王先是担任了合纵的纵约长,而后基本灭亡了 并占有其地,此时,楚国几乎占据了“华夏之半”。而楚国也很快就招致了秦与韩魏的联合攻击、齐韩魏的数次合纵攻击。仅仅到楚怀王晚年,楚国就已在诸侯们的群殴下内外交困。

齐国是紧接着想要染指霸权的诸侯。齐愍王与秦昭王并称东西二帝,又在发动五国攻秦之时,悍然入侵“天下之腹” 。然而,还没来得及消化宋国的富庶时,齐国就因为实力隐隐凌驾于六国之上,而马上招致了五国的一致讨伐,也就是著名的 伐齐。此役,齐国几乎灭国,从此一蹶不振。

image.png

对比于三国的衰落,我们不难发现,其一,三国在衰落之前,都曾是华夏最强大的诸侯;其二,三国都是被其他各国合力攻击,才被挑落马下的。

魏惠王自称“夏王”,其野心已是昭然若揭,但齐楚秦的攻击时间跨度大、战争规模相对较小,似乎只是不约而同;但楚国野心并未表露的那么明显,数年之中就遭到了秦国和齐韩魏合纵攻击,已经属于有预谋的联合了;而齐国灭宋之后不到两年,几乎是立马就遭到了大规模、有预谋的联合讨伐。

这说明,在战国中前期,一旦有一国实力超越六国,六国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联合讨伐的行为也来的越来越快,这似乎已经是战国的一种“生存法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七国争雄,还有“泗上十二诸侯”等国参与其中,多方博弈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多方博弈并不多见,但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多方博弈中,有一个经典的规律叫做“丛林法则”。如果将这个以自然界为主的规律引用到国际竞争中来,有两条也十分适用:

其一,强大的国家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并可以对小国施加影响力甚至吞并他们。而为了拥有更多资源和对抗强国,结盟是大多数弱小国家的必然选择。弱肉强食、合纵御强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当其中一国拥有了超越其他所有国家的实力时,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敌视和反对。他们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这个最强大的国家,以保证自身的生存空间不被吞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道理。

image.png

我们可以看出,战国的这种生存法则正与丛林法则不谋而合。魏楚齐正是违背了“丛林法则”的合理秩序,而遭到了列国的联合讨伐。

那么,秦国又是如何逃脱丛林法则的约束,最终达到统一华夏的目的的呢?

03 秦国求和的秘密

事实上,战国中期,秦国实力超然于六国之前,秦国就遭到了多次合纵讨伐。

早在 时,公元前318年, 就曾组织合纵,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相约五国伐秦。

公元前298年, 回齐为相,联合韩魏发动三国合纵攻秦,前后达三年之久。

公元前288年,五国攻齐之前,在 的提议下,再次发动五国攻秦。

在 和秦王政时,秦国实力已然超越六国合力,还曾有两次合纵攻秦发生。

image.png

我们大多以为,是因为函谷关的地势险要,因此对秦的联合讨伐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事实上,发生在函谷关的合纵攻秦有三次,其中两次联军都曾攻破函谷关,进入秦国本土。

而诡异的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这两次联合讨伐行动,都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不了了之了。

其实,也不是其他原因,只是因为秦国放了大招-退地求和。

返还侵地以求和,看起来似乎也不算高明嘛?但是如果我们把秦国接下来的行动结合在一起,或许就不一样了。

第一次三国伐秦之后, 在函谷关外 ,接下来的几年里将韩魏打得跪地求饶。然后,秦顺势接纳与韩魏结盟, 以太子仓入秦为质, 与秦惠王会与临晋,以亲秦的公子政为太子。

紧接着,公元前312年-311年,就是秦国与韩魏的多次联合攻楚行动。秦国的军事行动,带动了齐韩魏的合纵伐楚。轮番攻击终于将楚国的势头彻底打压下去,差点稳定华夏霸权的楚怀王更是死于秦国。

image.png

第三次五国伐秦时,秦国更是在联军未发动攻击之前,就赔上了笑脸,主动退地求和。两年后,公元前286年,秦国宣布要带头发动合纵攻齐的战役,并派蒙骜率军攻打齐的河东之地,打响了 的第一枪。而乐毅伐齐,将一个极盛的齐国挑落在巅峰。

有没有发现蹊跷?秦国两次都是在被合纵攻伐之后,很快就将诸侯的焦点转移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身上,并带头讨伐,最终导致了楚齐两代诸侯霸主的衰落。

如果说一次还算是偶然,但一连两个霸主的衰落,秦都是始作俑者,或许就不是偶然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楚和齐的衰落,都是因为秦国在利用“丛林法则”将自身的焦点转移到别国身上,借六国之手,来削弱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楚和齐?

换句话说,秦攻楚和秦攻齐是偶然的行动还是蓄谋已久?

04 站在纵横家背后的秦国

魏人 在秦惠王时入秦,以连横之策说动秦惠王,很快就成为秦的相邦,并为之奔走于秦、楚、魏之间。

那么,张仪是以什么样的策略说动秦惠王的呢?答案是,“以秦、韩与魏之势以攻齐、荆(楚国)”。而在秦和韩魏之势的同时,张仪也实现了让楚“闭关绝齐”的战略目的。

image.png

这说明,秦服韩魏、攻楚,是张仪早就定下的国策。

而在秦宣布发动合纵攻齐之前,早有纵横家韩聂等人作为亲秦派大臣活动于列国之间。宣布发送攻齐之后,又频繁的与 、楚顷襄王、韩釐王会盟,秦国一面宣布自己不取齐国土地,另一面却唯恐五国伐齐不能削弱齐国。

为此,秦军先攻齐河东作为据点,还派出质子到燕赵两国,先推赵主事,后又推乐毅为赵燕共相,派出御史起贾于魏国主持合纵事宜。

如此积极地行动背后,秦国真实的目的是,一方面是以“破宋”为理由转移秦攻取魏国安邑的视线,而另一方面,就是要孤立齐国,从而达到削弱齐国的目的(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

由此可见,秦国虽然无人提出丛林法则,却十分懂得运用“丛林法则”来转嫁矛盾,从而削弱竞争对手。

而秦国实现这一目的的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纵横家们为之奔走宣传。

image.png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以口舌为武器,以国家利益为理由,说动各国君王,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行国策,从而求取自己的名利和地位。而实际上,结合《 》的记载来看,他们的大多数言论,实际上就是丛林法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纵横家的名单中,至少有张仪、 、韩聂等人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为秦国的利益奔走。而秦国却站在纵横家们的背后,编织着一张张巨网。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从秦惠王相争于中原,到秦昭王中期,秦国的策略是一脉相承的:

秦对自己进行合理伪装,服韩魏,实现丛林法则的第一条;然后利用丛林达则的第二条,逐步削弱着华夏大地上“最强大”的诸侯国。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秦国的实力不断地在滚雪球般的成长,最终在秦昭王后期达到了实力可以打破“丛林法则”的超然地位。

正是秦国与魏楚齐三国这一点差异,使得秦国得以摆脱魏楚齐巅峰即终点的命运。

而秦国也就在此时,露出了他尖锐的獠牙,这便是范睢提出的“ ”和“攻人之策”。

直到 时,山东六国的部分有识之士,才幡然醒悟。此后,山东六国虽然还有战役上的胜利,但实力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山东六国已经无力阻止秦国的统一了。

当然了,即使如此,秦国在接近统一的时候,仍然十分注重避免受到“丛林法则”的反噬,总是在“拉一个打一个”和大棒+胡萝卜的策略下实施统一的方略。

image.png

小编认为,在秦国统一的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并不单是商鞅变法,也不单是远交近攻,而是秦国利用“丛林法则”削弱对手和避免“丛林法则”的反噬,这才在在多方博弈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为什么刘邦要发起约法三章?约法三章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刘邦要发起约法三章?约法三章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后世中原王朝明明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在打仗时却发挥不了其优势?

为什么后世中原王朝明明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在打仗时却发挥不了其优势?

留克特拉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留克特拉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