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和李氏感情深厚,为何两人之子却没有名分?

5153

张孝祥是豪放词继 之后的代表,他从小读书 ,下笔千言。金兵入侵中原,张孝祥随父南下避难,迁居到芜湖。15岁时,他与一位少女自由恋爱,进而同居了。

这位少女 ,因为张孝祥后来对 讳莫如深,什么都不说,后人知之甚少,只知道两人两情相悦,未婚同居,李氏生了一个儿子。

16岁的张孝祥做了父亲。也就是这一年,他通过了乡试,随后继续求学的他陷入了一场爱情纠葛:他与李氏感情深厚,却不能名正言顺地结为夫妻。他俩生的儿子,取名张同之。这时候的张同之,同李氏一样,没有名分,虽然 ,却连张家人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两人的私生子。

image.png

为什么不能和心爱的人结婚?后人对李氏有种种猜测。世上不能成眷属的情人太多了,追寻原因其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真的曾经相爱过。

六年之后,张孝祥参加会试,之后,又参加廷试。1154年三月二十一,他被 钦定为状元,这是张孝祥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原先想让 秦埙做状元,如意算盘落空后,对张孝祥又羡又恨。秦桧的亲信曹泳看在眼里,就在朝堂之上当众向张孝祥提亲,他说自己女儿貌若 ,文比蔡姬,现待字闺中,如能与张孝祥结合,那是绝配。

刚开始,张孝祥还想敷衍,说自己已娶贤妻。但秦桧显然看过他的“档案”,就说:“状元何必说假话?谁都知道,你家中并无贤妻,你那登记的表格上,不是写着‘未婚’吗?”

原来,参加会试时,张孝祥隐瞒了和李氏同居生子的事实,在表格上登记婚姻状况时,填了“未婚”。这时候,张孝祥进退两难,如果说已和李氏结婚生子,那不是弄虚作假,犯了欺君之罪?秦桧等人如果继续以此做文章,就麻烦了。

曹泳要把女儿嫁给张孝祥,张孝祥干脆装聋作哑,一声不吭。我什么都不说,就是不表态,你总不能把我绑着去做新郎吧!曹泳没辙,和秦桧一起把张孝祥恨上了。

张孝祥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李氏与儿子张同之送走。男女之间最凄绝的事情,莫过于情正浓而不得不别,为了前途,为了事业,张孝祥“遣送”情人与爱子,实属无奈之举。儿子此时已有八岁,正是牵着衣襟叫“爸爸”的年纪。

李氏此番要去的地方是她的老家浮山(今安徽省枞阳县浮山镇)。此时一别,说不定就会永隔红尘,她与他将永无再会之期。送别时间,正是重九前夕,秋风萧瑟,更增添送别的悲凉。张孝祥写了一首《木兰花慢》描述当时的情形:

image.png

她走之后,他开始想象自己今后的凄凉时光,天气凉了,草木摇落露为霜,再也没有温柔体贴的人儿嘘寒问暖,把衣服烘干或者薰上香味这种事,唤谁来做啊?回到两人曾经的住地,芳踪宛在,而人已 ,禁不住 。心里不舒服干脆喝酒吧,殊不知,越喝越清醒,那酒不但不能解愁,反而更添了许多愁。

他内心极为压抑,但他不得不写得非常含蓄,否则,秦桧等人对号入座,给他的压力就太大了。秦桧要拉拢他,曹泳更是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他拒绝曹泳之后,把秦桧等人都得罪了,如果这些人知道了他以前还有个“地下情人”,肯定会到 面前参他一本。

李氏回到浮山以后,出家修道,养育幼子,长年与孤灯黄卷相伴,却尘缘未断,一颗幽闭在道观的心凄寂不堪,给他写来缠绵绯恻的信。

这个时候,李氏也听说了张孝祥的一些事情。原来,张孝祥是主战派,曾经上书给皇帝为 平反,要求朝廷表其忠义,使公道昭明于天下。秦桧大怒,立即寻机报复。他诬告张孝祥父亲谋反,将张孝祥等人列入了黑名单,准备痛下杀手。幸亏此时的秦桧年老体弱,得了重病,来不及判决这些人的死刑,就一命呜呼了。张孝祥这才逃过一劫。

秦桧死后一年,张孝祥与表妹 结婚了。时氏嫁给他后,两三年就去世了,张孝祥写了三则短短的悼文,除此之外,他的诗词里再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过她。可见,他与时氏感情平淡。

儿子张同之长大后,与张孝祥仍有来往,在张孝祥的诗集中保留有与儿子的和诗。而从张孝祥写给李氏的诗词来看,他对李氏一直处于深深的忏悔与怀念中,可谓情深意笃。

有一次,张同之远道来看望张孝祥,张孝祥看到儿 长这么大了,十分思念李氏,于是写了一首《转调 》:想静拥孤衾,频挑寒灺,数行珠泪……

1169年夏天,张孝祥与好友泛舟芜湖时,突然中暑身亡,终年37岁。 听说后,深为惋惜,有用才不尽之叹。他去世那天,“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

张同之后来不辜负父母期望,考中了 。他上表请求荫封其母李氏,这样,张同之的墓志铭上才得以出现“生母李氏”这几个字。至此张孝祥的这一段地下婚姻,总算露出了冰山一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武力值不容小觑的许褚,他到底有多厉害?

武力值不容小觑的许褚,他到底有多厉害?

何婧英出身名门,为何会被称为南北朝最好色的皇后?

何婧英出身名门,为何会被称为南北朝最好色的皇后?

儒、佛、道三教素来不和,为何却都推崇关羽呢?

儒、佛、道三教素来不和,为何却都推崇关羽呢?